事先聲明,這篇文章純粹寫給年輕人看,因為不少讀者像小弟一樣,人到中年或人過中年,人生中不少大事情早已完成,包括成家立室。所以這些人生計劃的思維,已效用不大了。至於年輕人能吸收到幾多,就要看個人態度了。
面對今天的樓市飛升,不少未上車的年輕人感絕望。坊間傳出不少言論,例如橫豎去少幾次旅行都買不起樓,不如去旅行,甚至買車,享受人生,產生這類想法也實在難怪。
年輕人特別喜歡看《蘋果日報》,聽某大師、某醫生、某博士之言,因為這些言論指樓市將爆煲,迎合自己的主觀願望。等樓價大跌,從20多歲等到30多歲,看看過去10年樓價的升幅,人生有幾多個10年?
年輕人的怨氣不單是來自無樓住,亦未必因為生活不好,而是看着資產擁有人,甚麼都沒有幹也能身家豐厚,自己是無產階級就一直是無產階級。比較心理之下,自然眼火爆。而且只說買樓,還未說要成功。年輕人如何能令自己成功呢?人家說要多學習,積極人生。當打開教人致富的書籍,不難發現一些成功的理念,包括要有偉大的計劃,訂立宏大的目標,向着目標前進。
每一個偉大的人物或公司,大多有偉大的遠景目標。然而,成功的人物,在社會佔比不多,很難做到。教致富成功的書籍多籮籮,有多少人看完這些書籍會變得非常成功呢?相信這類概念,近年的年輕人聽得多,由成功人士或「過來人」說出這些話,感覺「既得利益者」在數自己的家珍,又對他人指指點點,很難受。想成功不容易,而買樓安居置業亦不容易。無論多努力也買不到,怎麼辦?怎計劃也不行,無目標,方向盡失,要向上流就更難。
聽過前一田百貨CEO,良心企業管理人莊偉忠說,他不相信傳統一套,認為不應訂立太高的目標,他建議訂立小目標,把它一一完成,這就可以了。年紀尚輕,還可以談很多遠景,講理想,要成為偉大人物云云,看看小學作文題目「我的志願」,有誰會寫「我要做個打工仔」?人大了,現實了,反而專注確切可行的做法,令生活持續改善。
感覺上,莊偉忠的想法更切合大部分人,即使有遠大的目標,也需要有確切可行的小目標,一步步進步才行。這與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拍檔芒格(Charles Munger)的想法很相似,每天睡前比當日起床時聰明一點點就夠了。對於改善生活亦然,只要每天、每月或每年有一點點改善就夠了。所說的「一點點」,的確可以很細微。
記得曾經有位成功企業管理人,由於經常便秘的關係,每天需要用不少時間如廁,而有趣的是,每次他於如廁時總會迫自己想出3個改善公司或個人生活的點子。這些點子是任何小事情也可以,包括開源或節流方面。簡單至公司門口的擺設如何改善,複雜至整間公司的重組方案等。正因為他一點點地做,每天3個小改善,令他管理的公司非常成功。一點點的好改變,成效多少也好,也是正面,只要成了習慣,一個個小目標完成及加起來,大目標就能造出來。
這個概念不止談目標或做實事,連心態也能應用。每次到一些討論區看文,總見不少批評者。不少人看見人家分享,總是負面的回應,花盡心思地去證明自己如何沒有出路,證明人家成功只是好運。好文、衰文都總會被批評一番,這大概就是網絡文化吧。筆者每次看見這些情景都頗感慨,重點不是討論對與錯本身的問題,而是批評者自身進步機會的問題。心態相當悲觀負面,往後每幹一件事都沒有進步的機會。把重點放於「為何我做不到」,而非「我該如何做到」,分別只是一點點,但往往此思維習慣上的些微差別,會產生很大影響。這樣的模式很難成功,因為每一個思維,每一個動作,都是在倒退之中。積極人生,才能大大增加成功的機會,正是因為這「一點點效應」。
說回年輕人買樓置業的問題,既然不容易買到,先別去想,不如集中自己的一點點成功。例如第一步先解決自己的卡數負債,第二步減少支出,第三步想想如何增加收入,再令自己月月有錢剩,繼而再讓錢生錢。當戶口由負變正,4、5、6、7位數字地增長着,資產產生着被動現金流,個人財商、思維、眼界都不再相同,到時便會有改善生活的能力。
這個「一點點」的成功,也有複利效應的,每天只有1%的改善,一年後變成怎樣?相反,每天只有1%的倒退,一年後又會變成怎樣?試計計,1.01^365 與 0.99^365的分別。
文章連結:imoney
https://www.cpleung826.com/2021/05/blog-post_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