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ela和Eva陷入了冷戰。
Angela因為臨時有緊急會議而打電話拜託室友兼關係不錯的Eva幫忙去接待早已預約來的技工。
二話不說的就答應下來的Eva當時實際上遠在downtown的一家餐館剛坐下來點了餐,但她還是馬上結賬就往目的地趕去,心想雖然离預約時間衹剩20分鐘是很急迫,但應該還是趕得上。然而路上偏偏剛好碰上了交通事故而堵成一團,Eva困在車里動彈不得,趕到目的地時技工早已走了,要Angela再約。
事後Angela對Eva説:“技工説等了你半個小時你都還沒來,所以説再約,這是很難安排時間的,你不方便其實就早說,我可以讓xxx(另一個住在附近的人)幫忙。”
Eva則私下向水星熊訴苦:“我飯也不吃為她開快車赴約,沒趕上我也很納悶啊,她似乎都不接受我的理由。”
水星熊問:“可是既然當時的你身在遠處,真的不方便幚她,為什麼當下不明說呢?這樣她可以找其他人,而你也不用急匆匆地趕回去,不是更好?”
Eva:“可是我把她當作好友啊,哪怕自己麻煩一些也不想讓她失望。”
聽見Eva的心情,水星熊不禁心想,年少的時候誰不是啊,願意為朋友兩肋插刀,一句拒絕也說不出口,不忍心給對方哪怕一點點的失望。
衹是你竭盡全力,真的就能避免失望了嗎?並不見得。
人心最是弔詭,你以為自己可以無怨無悔、不求回報,潛意識裡卻還是期待一句感謝。你為難自己,卻只換來對方的輕描淡寫,情感的天枰瞬間就會失衡,從“我想為對方做點什麼”轉變為“這個人怎麼這麼不領情”。
經濟學上有個名詞叫做“過度承諾”,如果你在詞典上查找,還會出現另一個釋義:“毀壞契約”。
應承自己無法做好的事,哪怕你竭盡全力,卻依然是破壞了自己的信譽,也耽誤了別人的事情。你付出了精力,對方也賠了時間,這尚算是不錯的結局,而演變成爭吵、冷戰、乃至絕交,都有可能是過度承諾的後果。
最讓我們頭疼的人,其實並不是那些從一開始就拒絕了我們的人,而是拼盡自己一身本事,最終還是得到個差強人意的結果,事情沒辦成不說,還落了個天大的人情在我們的肩上。友誼和任何一種感情一樣貴在細水長流,用力過猛反而會適得其反。
認識一位大哥,他有一條很重要的為人準則:需要碾轉三層以上關係的事情,自己一定不會答應。
大哥提到:“如果你拜託我做的事情,我需要找到A讓他找到B再聯繫C,那我會直接告訴你,抱歉我不能幫你。”
水星熊問:“可人脈不就是這樣發展出來的嗎,有什麼不可以?”
大哥有點像繞口令的解釋道:“因為我無法確定B在C心中的地位,是不是我在A心中的地位一樣高。我無法保證,最後真正幫忙做這件事的人是不是跟我一樣,把它當成重要的事情去做,如果最後的結果差強人意,反倒會誤了別人的事。”
大哥續説:“我寧可一開始就拒絕,也不想做出超過我能力範圍的承諾。每多繞一層關係,就加大了不確定性,到了最後,事情的發展就會完全超出自己可控的範圍。衹要其中一環出了差錯,我就無法向拜託我的那個人交差,既然如此,還不如一開始就互不耽擱。”
以大哥近乎冷酷的理智,似乎應該是個很不受歡迎的人,但他人緣卻極好。
跟像大哥這樣的人做朋友是很輕鬆的。這种人不會太勉強自己,讓你猝不及防地欠下一個大人情,他們也不會言而無信,草率地答應下一些事情,然後又不管不問。不給熟人扯後腿,不給生人添麻煩。將自己的關係打理得如同一杯溫開水,淡而雋永,舒適安和。
或許這才是最合適成年人的交際狀態吧,畢竟生活中並沒有多少事真的非你不可。實際情況往往是,你自以為為對方付出良多,最後卻衹能得到一個差強人意的結果,兩個人最後就像Angela和Eva般,一個滿腹委屈,另一個無可奈何。
力所能及,應該是我們人際交往的基礎。
別高估自己的無私,也別低估別人的需要。
新作預購鏈接:《打工族股息路》
新作預購詳情:新書公告
http://mercurychong.blogspot.com/2021/03/v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