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正好是我重返这城市的满一年。工作稳定、收入不错,越少担心本身的投资表现,在生活、工作和健康都兼顾良好,储蓄也有所增加了。资产配置方面也如我想象中发展,股票比例从以前最高80%之上已经回落至现在的72%左右,现金比例则持续累积至18%左右,手上拥有额外闲钱多少让我觉得更加宽心,因为我不太介意囤积现金,未来总是会有更好的买进时机。目前是低利率时代,各国大量印钱来刺激经济,基本上已经是处于资金过剩的状况造成资产价格高企不下,要找到低风险、高增长的投资标的也并不容易。不过一旦市场出现非常客观的折扣,手上资金总是能等到派上用场的机会的,而这也是伯克希尔哈撒韦董事长巴菲特的观点。
有别于巴菲特持有大量现金的做法,另一传奇人物 - 桥水基金创始人达里欧认定现金就是垃圾(收益相对通货膨胀而言是负值),倒不如借钱购买收益更高的非债务投资资产来获得高回报更好。另一方面,电动车厂商特斯拉在今年1月公布买进了15亿美元的比特币,其首席执行员马斯克声称此举旨在运用那些无需维持在运营流动性的现金进行多元化投资并使回报最大化,尤其当法定货币的实际利率为负时,只有傻子才不会去看别处。
他们三人的观点不用,主要是各自立场和风格不一样。巴菲特是传统价值投资者,进行任何交易都是以经营生意的角度来出发;达里欧创办桥水基金管理1600亿美元的资产,作为全球最大规模的对冲基金,肯定以追逐利润和回酬最大化为首要目标;马斯克开发电动车和科技公司,自然需要大量资金来支持日常运营和新业务储备,吸金和筹资能力不在话下,自然不会把现金看在眼里。
就我而言,持有现金的目的就是等待低廉买进优质股的机会,因为本身的资产规模小而且资金有限,拼资本的话肯定不如身家丰厚的投资人或大机构有能力来炒作股票。我宁愿以不变应万变,等待市场恐慌的时候再进场。尤其目前金融市场因为疫情和央行大放水导致资产水涨船高,我实在没有必要"all in"来执行连自己都无法确定预计回报的投资交易。
当然达里欧和马斯克的话也不无道理,现在的实际利率非常低,目前我国国行利率维持在1.75%不变,但今年通膨率估计是2.5%,这等于今年的现金回报净负0.75%!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散户和投资者明知股市风险高,但在现金和定存收益非常低的情况之下,别无选择也只能涌入股市寻找更好回报了。我觉得目前我的股票占比正处于很舒适的位置,加上暂时没看到很好的机会,因此反而会趁这段期间偿还更多车贷来降低债务。
也因为采取这样的保守策略,估计今年我的资产组合回酬也只是接近4%而已(这还没纳入未实现利得或损失),主要是因为现金部位大增导致整体收益被拉低,不过市场总是波动的,如何善用现金来改善组合绩效是我今年最大的挑战。
http://investalone.blogspot.com/2021/03/blog-post_27.html
有别于巴菲特持有大量现金的做法,另一传奇人物 - 桥水基金创始人达里欧认定现金就是垃圾(收益相对通货膨胀而言是负值),倒不如借钱购买收益更高的非债务投资资产来获得高回报更好。另一方面,电动车厂商特斯拉在今年1月公布买进了15亿美元的比特币,其首席执行员马斯克声称此举旨在运用那些无需维持在运营流动性的现金进行多元化投资并使回报最大化,尤其当法定货币的实际利率为负时,只有傻子才不会去看别处。
他们三人的观点不用,主要是各自立场和风格不一样。巴菲特是传统价值投资者,进行任何交易都是以经营生意的角度来出发;达里欧创办桥水基金管理1600亿美元的资产,作为全球最大规模的对冲基金,肯定以追逐利润和回酬最大化为首要目标;马斯克开发电动车和科技公司,自然需要大量资金来支持日常运营和新业务储备,吸金和筹资能力不在话下,自然不会把现金看在眼里。
就我而言,持有现金的目的就是等待低廉买进优质股的机会,因为本身的资产规模小而且资金有限,拼资本的话肯定不如身家丰厚的投资人或大机构有能力来炒作股票。我宁愿以不变应万变,等待市场恐慌的时候再进场。尤其目前金融市场因为疫情和央行大放水导致资产水涨船高,我实在没有必要"all in"来执行连自己都无法确定预计回报的投资交易。
当然达里欧和马斯克的话也不无道理,现在的实际利率非常低,目前我国国行利率维持在1.75%不变,但今年通膨率估计是2.5%,这等于今年的现金回报净负0.75%!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散户和投资者明知股市风险高,但在现金和定存收益非常低的情况之下,别无选择也只能涌入股市寻找更好回报了。我觉得目前我的股票占比正处于很舒适的位置,加上暂时没看到很好的机会,因此反而会趁这段期间偿还更多车贷来降低债务。
也因为采取这样的保守策略,估计今年我的资产组合回酬也只是接近4%而已(这还没纳入未实现利得或损失),主要是因为现金部位大增导致整体收益被拉低,不过市场总是波动的,如何善用现金来改善组合绩效是我今年最大的挑战。
http://investalone.blogspot.com/2021/03/blog-post_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