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ype something and hit enter

Pages

Singapore Investment


On

 

情有獨鍾?為甚麼美國人特別愛投資軟體產業?

畢竟改革開放後,全球產業鏈轉移,讓咱們成為製造業大國。 2010 年的創業板開閘,投製造業的也沒少賺錢,自然成功經驗在推動這個產業的投資慣性。關於醫療健康,我也細緻的看了看。國內基本投藥的佔了一半。這個佔比還是要比美國多的多。美國雖然投泛醫療健康的不少。但是從 VC 的行業屬性出發,投資器械、服務、技術的,要遠比藥多。

產業沒辦法一一映射。我把主流的幾個產業對比列一下。從中國的GDP來說,總體當量上相當於美國的 7 折。這個比例也恰恰反映在了中美 VC 的 2020 年的投資筆數。先來看看醫療版塊。中國投資藥的比例要明顯高於醫療健康領域的設備、材料和服務。美國 1800 筆醫療健康投資,其中投資藥的部分也就 200 上下。和晶片行業類似,在美國,這兩個行業主要是產業孵化和產業投資比較多。新藥和晶片,都不是財務 VC 的主場。
為什麼美國 VC 在藥和晶片投資上不主流?

我把這四個有特點的產業比喻成投資界的四大金剛:

    藥研
    晶片設計
    遊戲
    電影

這四個產業,在我看來是非常非常專業的領域,且風險極高。項目不是線性發展,很難通過邏輯預測。並且,都在某一個節點上存在生死的岔路。比如說臨床三期、流片、上線以及公映。

在這幾個節點之前,是很難對這些項目的前景進行預測。這就需要行業深度的認知力量,外加點運氣。其次,我們談談製造業。畢竟中國是製造大國,融入了全球產業鏈。這塊的特點是起量快,相對比較快地達到類型IPO的財務要求。但是,一旦過了產業週期,衰退的也很明顯。在A股上,不少製造業已經萎縮到 20 — 40 億市值了,原來可都是 100 — 200 億的水平。中國本土的一大部分私募股權GP,也是因為創業板 2010 年開閘應勢而生,投製造業起家的。2010 — 2015 年,一大批製造業的IPO創造巨大的慣性和投資口味。人民幣基金管理人還是喜歡投資製造業,這個也是不爭的事實。

看看美國,生產製造已經不是主流了。因此,中國的投資筆數是美國的三倍之多。 2020 — 2030 ,中國面臨產業的升級。推動產業升級的動力是什麼?製造業是否還如 2010 — 2020 IPO遍地開花,只有時間才能證明。一個國家的產業發展路徑,基本上是有路徑可尋的。大家為什麼拿歐美對標,就是因為很多經歷過的產業升級和發展路徑,走過的路在其他發展中國家是重新經歷一遍的。很多人會把紡織業作為工業化的開啟標誌亦不無道理:日本、韓國這麼走過;中國同樣這麼走。現在這塊到了東南亞和印度了。那麼到底什麼產業美國蓬勃發展,百花齊放,中國處於起步階段呢?答案就在圖裡:美國比中國投的更多的行業。
什麼是軟體產業?

下面再解釋一個問題,什麼是我們定義的軟體,以及以軟體為核心的產品。

軟體為產品核心的企業,普遍市面上有兩大概念誤區:

1. 軟體呈現的是軟體公司,硬體呈現的是硬體公司。
其實不然,很多軟體產品是以硬體外形呈現的。比如數據庫一體機、嵌入式軟體產品等等。怎麼分別?這裡主要是看毛利。分解這個硬體的成本,如果除去純硬體製造成本,毛利只有百分之幾到 20% 。

這就是明確的硬體製造公司。因為裡面的軟體沒有體現高毛利價值。如果製造成本只佔價格的很小一部分比如百分之十幾,加入軟體後會創造大於 70% 的毛利,毫無疑問,這就是一家軟體產品公司。是軟體創造了產品的毛利。

2. 以軟體形態交付的就是軟體產品公司。
這裡面又有兩個非常容易混淆的概念。軟體應用和軟體產品。中國大部分的公司處於灰色的地帶,不能稱之為軟體產品公司,應該叫做軟體應用公司。資訊化建設 20 年過去,企業級產品正在從低毛利的軟體開發向標準化產品升級過程中。

如果,一個採購合約標準化的License或者subscription佔的比例很小,其餘都是利用人海的定制化費用,那麼這家公司只能叫做軟體開發公司或者叫軟體應用公司。產品標準化低,客制化開發的人力成本就把利潤吃光了。如果標準產品的佔金額超過 70% ,只有很少的一部分需要人力開發,這樣的產品公司就很棒。所以別管是項目制還是訂閱式,都能賺錢。別糾結於收費形式和模式,主要還是看毛利。黑貓白貓,能抓到耗子就是好貓。

回首中國這個市場。計算機應用(產品)這個版塊: 213 家企業。能夠站在高市值的企業,拆開業務和產品,毫無疑問都是產品化標準比較高的。大比例做集成、開發、定制化的公司都漸漸在市值的排名中下沉了。時代變了,現在尚未IPO的項目,做開發、集成、代理也不受發審委待見了。

再復看一下中美二級市場版塊總市值的比例。最高的那個柱子是GDP的比例:美、中 10 比 7 ,符合常識。從行業來說,版塊總市值來看,醫藥和半導體中美市值差距不大。是中國在這兩個領域被高估還是美國的這兩個產業被低估,不好下結論。但是軟體行業,中美二級的市值差距是肉眼可見的。總結就是一句話:這個行業雖然不如醫藥和晶片目前那樣燙手,但絕對是個有潛力的長週期、大產業。

目前這兩個炙手可熱的產業投資就像在漁場,不管什麼魚、蝦、蟹我就一個大網撈下去,有可能造成撒網的成本比撈上來的魚還貴。小魚、小蝦,是生意,對於股權投資沒有意義的。中國產業冷暖流始於 2020 年,各大漁場在逐漸的形成。 2021 開始是一個遠航捕魚的好年份。從一家公司天使輪到PreIPO,優秀且紮實的軟體企業預計要 7 — 8 年。我們會在A輪開始找到創業傢伙伴。從A輪到PreIPO預計要 5 — 6 年的時間。我們會陪伴這些企業經歷這 10 — 15 倍的估值溢價。同時,在登陸二級市場後,有增長的公司同時可以創造二次曲線。同樣的 10 倍估值,可能 3 — 4 年就可以了。

https://www.stockfeel.com.tw/美國-軟體產業/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