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小心得(上篇)
偶爾收到讀者關於讀書的提問,代表性的問題大概可以分成以下三個類型:
~“多看書有沒有用啊?”以及“我不知道要怎麼選書,你給我推薦一個書單吧”。
~“我想提高理財投資能力,是不是應該集中精力去研究一些商業領域的書”以及“看過就忘怎麼辦?”
~“我大概每天的閱讀量是五萬字左右,可是并感受不到明顯的自我提昇怎麼辦?”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關於閱讀的個人小心得以及一些大師的閱讀方法。
首先,關於閱讀的三大誤區:
誤區1:買都買了,還是讀完吧。
挑書的時候被琳琅滿目的封皮閃花了眼,買回來以後翻了5-10%覺得內容并算不上好,但是考慮到已經投入的金錢和時間,就告訴自己“買都買了,還是讀完吧”,然後再花進去好幾個小時,乃至好幾天,去證實自己一開始的觀點:這並不是一本值得讀的書。
我們對沉默成本的過度珍惜,很多時候都導致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被投入進浪費。想擠出更多的時間,就要及時“止損”。
對於既無趣又無料的書,第一時間放棄它,才會給你留出更多時間接觸更好的內容。不要害怕浪費了的時間,時間就是在你糾結的那一刻開始被浪費的。
誤區2:讀書不需要刻意去記,留個差不多的印象就行了。
“好讀書不求甚解”,是很多懶惰的讀書人在為自己找的榜樣和藉口。
反正記住一本書1%的精髓就好了呀,其它的就當過眼雲煙也罷,留個印象,萬一未來哪天就想起了了。
然而,現實中,理想中的“哪天”并不會常常出現,而我們分配給一本書的記憶,更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淡薄。奧野宣之就寫過:“人類是健忘的生物,連昨天吃過的飯都需要認真回憶才想起來,遑論一本書的精髓。”
抱著這種誤區心態讀書的弊端,一時半刻不會顯現,直到當你想要“輸出”,將一本書的內容講給別人聼或者將作者的某個觀點引用在文章中,立刻就會有個大寫的問號在你腦海:這本書好像是講時間管理的吧 還是自製力的呢?這句話到底是誰說的,原話想不起了...
然後在返工閱讀和搜索驗證的過程中,又花去了更多的時間。
即使是退幾步來說,你本身不需要進行任何形式的輸出,為了一本書1%的內容而花去好幾天的時間也是一種低效的浪費。
誤區3:想要提高專業水平的話,只讀專業書就夠了。
“我今後想做心裡諮詢師,是不是衹要讀心裡學這些著作就夠了?”
答案是大大的NO。
任何一個領域挖到足夠深,都一定會和其它的學科產生邏輯上的關聯。
一個完全不懂哲學和社會學的人不可能成為一個好的心理諮詢師。一個完全忽視經濟學理論的人也很難成為一個很好的管理者。
xxx
寫完誤區後文章就已經挺長了,剩下的心得在下集文章再分享。
順道寫幾句近來重溫著的《金錢心理學》一書,現在看回一些重點內容,還是覺得相當感同身受,有很多有趣的消費心理都以我們生活中常遇上的狀況來深入淺出的讓讀者理解。雖然,如果你有讀過作者之一Dan Ariely的另一本著作《誰說人是理性的!》的話,或許你會覺得有不少熟悉的重複性,大概就有點像你在讀著《富爸爸》一系列的書時的感受,但,這還是一本相當值得一看的好書,個人是蠻推薦的。
聊到閱讀的話題,昨天有個股友打趣地說道:“本來有看書的衝動,幸好我自製力強。”
雖然不少人希望透過書本來追求答案,不少時候也確實有用,但誤區之一,是閱讀不是唯一的解決方案。
個人覺得,其實也有一些事不必非得從書裡追求答案。
一個情人,一個朋友,一個管理層,真心或可靠與否,你回過頭看看他所做的那些事,就是答案了。
http://mercurychong.blogspot.com/2020/07/blog-post_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