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NEWS 5275
➢ 主板–消费与服务
➢ 股价–RM0.865(截至 30/4/2020)
➢ 股数–682.15 mil
➢ 市值–RM590 mil
1.0 公司简介
Mynews 这家公司相信对大家来说都不陌生,是一家大马本土的连锁便利店集团,旗下的便利
店 Mynews.com 遍布全马。公司由创办人郑大禄先生于 1996 年成立,当时是以小资本开始,专
找购物商城里较偏僻的小店面或半间店面,用便宜的租金租下,并专门售卖书报杂志。
由于公司早期的店面都是开设在购物商场楼梯下的店面或停车场同层的店面,因此租金非常便
宜,当时第一家店面是在位于 Petaling Jaya 的万达购物广场(1 Utama)底层,没想到生意越做越
好,因此老板看准了商机,陆续在巴生谷主要的购物商场开设了数十家分店,之后公司的书报
杂志发行生意迅速扩张,为日后转型为便利零售商店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今的 Mynews 已成功转型,店面多设在人流多且明亮处的地方,凡是经过车站、购物商城、
或是住家附近都能看到 Mynews.com 便利店,店里所售卖的商品也非常充沛,已经可以和传统
的便利店巨头 7-11 以及新进品牌 Family Mart 分庭抗礼。公司于 2016 年成功上市,目前全马的
分店数量已超过 500 家。
2.0 业绩分析
如上图我们可以看到公司的营收从 2016 年上市以来年年都在增长,4 年的 CAGR 达到了18.34%的双位数增长,主要归功于零售便利商店分店的扩张,从 2016 年的 255 家,增加到截至2020 年 1 月的 535 家,4 年里扩张了超过一倍的分店,也让最新公布的 2020 财政年第一季度的营收达到了 140mil 的单季历史新高。
但另外,2019 财政年的公司的同店销售增长(SSSG) 只有 3%,算是偏低的,这代表公司业绩的增长很大程度只能依赖新分店的扩张,因此公司将会通过增加更多的商品与食品组合来推动同
店销售增长,2019 财政年每家分店的平均销售大约是 97 万令吉。细分来看,目前公司的便利商店主要的营收来源是食品和饮料与烟草,广告收入也占了 12%的贡献,这些业务在 2019 财政年都获得了双位数增长,尤其是食品业务,在食品生产中心开始运作的带动下,相信未来的贡献会越来越大。
值得一提的是,传统报纸杂志如今只占了 1%。因为数码时代的来临,如今还在购买传统杂志报
纸的消费者越来越少,人们普遍都是通过网上阅读新闻获得资讯,这也代表了当初公司转型的
决定是对的,如果现在还在像当初那样专门售卖报纸杂志的话,相信很快会被淘汰。
从以上两张图可以明显的看到公司的 EBITDA 虽然明显的在上升,但是 PAT 却开始放缓了,并
在 2019 财政年开始下跌,这主要是因为为了加速扩张,公司在 2019 财政年的增加了额外的
30mil 借贷,因此利息开销也增加了额外的 3mil,从而影响 PAT。公司借贷主要是为了兴建食品
生产中心(FPC),该项目去年已完工并且在 6 月已正式开始运作。由于食品生产中心目前还
处于消化期,因此短期内会有一些额外的开销包括员工与物流开销等,相信短期内还会看到业
绩的疲弱。最新一季的业绩也同样反映了这点,PAT 只达到 3mil,相比起上一季的 2mil 虽然有
稍微增加,但也是上市以来第二低的水平,这也导致了股价在去年 12 月业绩出炉时就开始下滑。
目前工厂的使用率只有 50%,如果新冠肺炎能够控制下来,公司预计食品生产中心在今年内将
能够达至收支平衡。
为了扩张生意,其实公司增加借贷是无可厚非的,因为比起发新股融资,我个人认为借贷融资
对于股东来说是较为有利的。一方面是因为每股盈利不会被稀释,另一方面是在某种意义上这
代表了大股东对公司的未来有信心,而且借贷融资的成本也会比较低。
额外的开销也导致了 2019 财政年公司的 PAT Margin 下降至 4.7%,最新的业绩更下降至
2.16%。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之前公司的 PAT Margin 都比同业来得高,过去 5 年的 PAT Margin介于 6.21 至 7.58%,相比起同行 7-11 控股的 2.37 至 3.33%来得高出一倍。
目前公司其实还是净现金公司,负债水平还是很低,Gearing ratio 只有 0.11,Current ratio 是
1.29,Inventory 和 Receivables 都属于健康水平,营运现金流也非常强劲,且自由现金流为正数。
3.0 未来成长
Mynews 从初上市时的 255 间分店,到如今 535 家分店,四年里平均一年开设 70 家分店,扩张
的速度不算太快,算是稳扎稳打。其中公司其实也关闭了不少不赚钱的分店,预计 2020 财政年
将会开设 80 家,从原本计划的 90 家减少 10 家,主要是因为疫情导致行动管制令的影响,另外
也会关掉其中 10 家不赚钱的分店,预计到了 2022 财政年总分店将会达到 753 家,平均每年扩
张大约 80 至 90 家。
公司会持续去评估每家分店的表现,并做出快速的反应关掉那些不赚钱的分店,这是很好的做
法,代表公司并不是只是在盲目的扩张。公司时刻通过对每家分店表现的评估,以及分店的地
点、产品组合等去分析顾客的喜好以及自身的劣势,了解并加强自身在市场的定位,避免陷入
这个过度竞争的红海市场。
Mynews 在 2017 年 10 月与日本知名的即食品公司 Gourmet Kineya 和烘培店 Ryoyu Baking 签署
了合作协议并设立了联号公司 My News Foods Sdn Bhd 和 My News Ryoyupan Sdn Bhd 在马来西亚,主要负责生产即食食品(Ready-to-eat food)和新鲜的烘培食品。公司花了总值 100mil 打造的日本食品生产中心,占地 13 万 sqft,已在去年开始运作。食品生产中心足以为 600 家便利店供应和分销即食食品和烘培食品,也让公司能够引入更多新鲜的日本即食食品以及 Maru Bakes(公司自创牌子)系列的烘培食品。公司在去年尾更成功为食品生产中心获得了 JAKIM
的 Halal 清真认证,成功打入穆斯林市场。此外,公司也正在扩增其他的食品总类如点心、关
东煮等,目前关东煮仅在一些分店开始推出,未来将会扩展至全马的分店。
展望未来,食品和饮料这一类别的贡献将会继续增长,得益于其食品生产中心的启动,这将使
大马即食食品达到了日本所能看到的水平。公司未来的策略将会以即食食品和饮料为主轴来改
善商品结构,公司短期内的目标是要让即食食品的贡献达到总营收的 15%。
同时,公司也会采用技术和零售创新来改善商店,以获得更好地购物体验。最新推介的外卖服
务平台 myNews DASH 也已正式上线,目前在 TTDI 站点开始营运,预计该服务将首先扩充至
巴生谷一带,这也让 Mynews 成为了第一个在本地推出网上订购和送货服务的便利店公司。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逐渐密集,生活步伐紧凑,人们对便利与快捷性的要求日益增
加,而作为现代零售渠道之一的便利店便应运而生。
根据独立市场研究 Smith Zander 的数据,目前大马的便利店的密度相比其他国家还是偏低,每
100 万人口中,只拥有 135.1 家便利店,与其他发达国家如日本、台湾、韩国的超过 400 家,转
角便遇到便利店的情况相比还相差很远,因此国内市场仍然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公司将会参考
台湾便利店的成功,其中不仅提供一般的食品饮料和商品,还增加了许多额外的服务给消费者
如复印、传真、冲洗照片、邮寄、交付账单、购买火车票、网购收货服务等,几乎涵盖了每个
人和家庭的基本需求。
4.0 结语
由于新冠肺炎的肆虐,政府实行的行动管制令无可避免的已经严重影响到了 Mynews 的生意。
不过便利店被列入为必需行业,多数在商场的分店还有照样营业。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分店因为疫情的关系造成了人们大量吨货的现象,提振了短期的销售。新加坡升松超市第一季度业绩进步50%就证明了必需行业受于惠行动管制令。此外,这期间食品外送的需求大增,也让公司刚推出的 myNews DASH 外送服务在第一个季度提升了 5%,增加更多的市场曝光率。公司预计今年的同店销售成长(SSSG) 将会继续维持在 3%左右,公司目前的财政状况良好,而且还有 RM70mil 的贷款额度随时能够动用,因此相信公司能够顺利渡过这次的危机。
技术面请参考附图
https://klse.i3investor.com/blogs/mynews5275/2020-05-01-story-h1506852451.j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