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比尔盖茨退任了微软的董事职位,这新闻没有引起太大关注,皆因世道纷乱,一般人可能关心微软股价升降多一点,尤其是经历了那么多次突发性熔断。
经济学人以此为题,统计了一些美国巨企的董事和总执行长年龄,毫无疑问地巴菲特的“巴群”是全美最老的董事部。
有趣的是其他数据,标普500指数股中,一般的董事部平均年龄是超过60岁,即使好像面簿这类后起,其董事部成员平均年龄都超过50岁,相对年轻的却是总执行长。
其实香港也是这样,好像董事之王石礼谦已74岁,还身兼10多间上市公司董事,那是因为有个老成政商上流加入,对公司好多隐性好处,董事老化是全球现象。
香港人普遍不认识西方世界的企业监管架构,不重视股东,董事部和总执行长等高层的监管和平衡角,视乎公司章程怎写。
一般概念来看,股东提名董事,董事按能力去选总执行长等管理层,所以总执行长是“打工仔”。
华人世界不太计较这些,总之上面这班人统称为“老板”,不太在乎角色之间的分工和职能,其中一个考量原因在于公司股东结构。
华人创立的公司往往是明显的大股东存在,他不一定要技术性超过50%,但只要占大多数,他就是公司的“老板”。
公司的道统和法统是来自股权的,在“谁大谁恶”的股权结构下,企业监管架构的重要性会减低,只要找对老板擦对鞋,找到好码头收为食客就是可以了。
西方重视企业监管
西方世界不一定这样,好像汇丰等,没有华资企业的中央集权现象,其股权是分散于各基金,平保持一些,贝莱德又持一些,没有最大但互相制衡下,那么企业监管架构的重要性又会高一点。
香港比较少这类分散式股权,由董事部主导公司道统管理的上市公司,相对接近又出名的就是佐丹奴,自“肥佬黎”退场后散由各基金持有,话事的依然是刘国权。
壳价也是其中一个考虑。如果壳价值钱,那么原只壳卖出去当然可以赚更多溢价;但当壳价不值钱,公司的壳肉被视作有长线投资价格时,散卖给多个持份者都无所谓,就好像佐丹奴,供应链和生产链的价值一定高过区区壳价印股票的价值。
退场不退场等接班计划是复杂课题,如果股东退场踏入收成期,让年轻总执行长管理公司注入活力,也未尝不是各取所需。
西方世界重视董事部,港资也会轻微关注,但中资却不看在眼内,自上市公司章程公然引入党条文后,国企民企皆为党企,党委凌驾于董事部,那还有什么好探讨,也不是人头一个。
国进民退,所以马云就bye bye了。
来源:《苹果日报》
https://www.enanyang.my/news/20200327/马云走得早-盖茨走得好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