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的第一本理财启蒙书是 《富爸爸,穷爸爸》,
也听过很多人因为读了这本书后真真被 inspire 去学投资,最终成功致富。
我也不例外,第一本书就是读了《富爸爸,穷爸爸》的作者 Robert Kiyosaki 所写的 “Retire Young,Retire rich”,之后才读 “Rich Dad,Poor Dad”。
那到底这本书的厉害在哪里?
雪人认为就是作者以两个不同背景的爸爸来叙述他们各自的教育方式,
第一个就是富爸爸,第二个就是穷爸爸。
书中的穷爸爸就是作者自己的亲生爸爸,而富爸爸则是作者一名朋友的爸爸。
很多人读了书名会认为作者写的穷爸爸是那种穷困潦倒,连吃饭都要愁的 “生活穷”,不过事实是 “思想穷” 或,无知(ignorance)。也就是大多数亚洲家庭,甚至是社会所认为对的思考模式和习惯。
穷爸爸其实并不失败,反而是蛮成功的,但这种成功很typical,因为穷爸爸是一名认定大学文凭,找到一份好工作很重要,以文凭来定义成功的 “平庸者”。穷爸爸会建议孩子努力读书,考到好成绩,拿稳定的薪水就好,不必 “冒险” 创业,或投资。
那富爸爸的教育又与穷爸爸的差异在哪里呢?
就是富爸爸这个特殊的思考模式和理财教育才让这本书成为 “必读的理财经典之一”。
这里就让雪人以两个富爸爸最教导孩子的概念来分享给大家吧。
富人买资产,穷人买负债
资产和负债这个概念在以前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还没有一个很清晰的概念,
不过经过在股市的历练和投资的经验,
雪人敢说有一定的信心可以向大家正确解释 资产(Asset) 和 负债(Liability)的概念。
简单来说,
资产就是你买入这个东西后能为你赚钱的东西,
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而股票,就是生意,企业。买入股票就是拥有生意,
长期投资就是不断地累计资产,不断地创造现金流和替你赚钱。
而投机的目的本来就偏离了《富爸爸,穷爸爸》里的第一个概念:累计资产。
因为买入只为了卖出,并不是为了累计资产。
负债就是你买入这个东西后不断从你口袋里吸钱的东西,
比如每个月供车的钱,供房的钱(这里先不提买来投资的房地产)。
首先,相信这里大多数的读者都是有兴趣投资于股市。
雪人观察了几年发现大多数在股市的人几乎是羊群,
只看到很肤浅的东西,自以为是,
以为只要懂得股市的几个 theory 就可以赚大钱,批评价值投资或是盲从投机,投机上瘾。
其实会有这种习惯就是因为没有一个正确的理财观念或对财富清晰的概念。
在股市里,如果有认识remisier,而恰恰这个remisier 又有很多顾客和多年经验的话,
不妨去问问他看看他的顾客里重量级(身家百万或千万)的投资者,
有几个是靠短炒或投机致富。
其实在股市很简单,买股票就是买资产,要致富就要累计资产。
而成功累计资产的方式就是再买入之前做好一切准备,选最值得收的股票来买。
脑中的词库决定一个人是穷还是富
为什么美国硅谷(Silicon Valley)是出产最多改变世界的品牌?
Facebook,Paypal,Apple,Amazon,Google ,Youtube等等数不清。。。
即便其他城市尝试复制硅谷也多次不能成功,
就是因为硅谷有它自己特殊的文化,环境。
环境重要吗?当然重要。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观察到一种现象就是:
穷地区出生的孩子难出头,即便还是有极少数人出人头地,但概率上来看还是少之又少的。
我佩服那些极少数出人头地的成功者。
但事实就是少数人毕竟还是少数的,
很少人会独立思考,
最终逃出rat race。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环境里所用的词汇。
试想想看,如果你所出生的环境里,从来没有提过 “投资”,“资产”,“理财” 的观念,
而你又倒霉没接触到这些背景的人,要该如何成功致富呢?
毕竟连脑中都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只能听天饶命,屈服于贫穷。
总结就是一个人所用的词汇决定他的境界,
只有对一个词汇(投资,价值投资,被动收入等等)有清晰的概念,才能去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归类读这本书的人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读了后被 inspire 而开始与常人不一样的路程,走上了创业和投资的道路,
最终成功致富。
第二种,读了后却没真真去实践,只是三分钟热度,过后还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第三种,完全不知道有这本书的存在,或是知道了后根本不屑去看或学习,这种人是最可怜的。
Investology 是我们的理财,投资,股票交易平台,我们的宗旨是以自家创造的内容教育大家,以知识与智慧来累计财富。
内容包括基本面,技术面,理财等等。
喜欢的话就参观我们的fb page: Investology
或订阅我们的 telegram 频道:
https://t.me/investology
http://wislearninvestology.blogspot.com/2019/02/90_23.html
http://wislearninvestology.blogspot.com/2019/02/90_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