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女兒問我債券是什麽,於是又借D意授她那一課富爸爸留債券遺產給兒子但要在7年後才拿到全部,卻給兒子妙計套現的故事:
https://parisvalueinvesting.blogspot.com/2017/06/blog-post_11.html
https://parisvalueinvesting.blogspot.com/2017/06/blog-post_11.html
是這樣的,債券和股票不同之處是前者無論是每年的派息與及到期日續回的金額都是"固定",用這兩個未來現金流數字,並以市場現時的利息折現,就會求得債券的合理值。
合理值的意思是例如市場現時普遍有利息7%,你手上有一支債券每年利息是350元,3年後的年未以5千元續回,則這支債券的合理值應該是5千元。
這例子很容易計算得出合理值,因為它本身的"票面"利息亦是7%,和市場相同,所以票面的值亦是合理價值。
不過一旦利息上升例如至10厘,計算合理值就得多費點力。
概然同樣付出5千元,買新的債券每年可得5百元,就沒有人儍到買那支仍是年利息只有350元的舊債券,舊債券的持有人若果等錢用,就只得減價至實質持有新舊債券的回報同樣是是10%為止。
我們稱這種透過減舊債券價格,比例上放大原本的回報為Yield To Maturity(YTM),舉上面3年到期例子,每年派一次350元,最後一年取5000票面本金,若要投資人獲得同樣的10%回報(YTM),就要以新年息10%和不同年份的次方,折現每年350和最後一年的5000元現金流,計算到要把舊債券價格折扣至4626元才能吸引投資人。
很容易得出,一旦市場利息上升,市場上己發行但仍未到期的萬萬張固定利息債券的格價,就一定下跌,而跌價一定可計算得準確無誤的結論,因為若當中出現市價和合理值有相差,無論何者較高,商人都可以透過Arbitrage而獲得無風險利潤。
這個把未來現金流用利率折現的債券合理值也就是大家常聽到的"內在價值",也是股票市場借來的估值方法。
女兒聽完之後,起初說若果不急於套現,其實是沒有損失,因為最終債券的持有人仍然是獲得他起初預期的入息。
然後她又問我到底是誰人有權決定加息或減息,隨意改變各人入息和財富。
當她知道是"政府"才有勢力去加息,把原屬別人的財富移走搬到自己處之後,非常憤慨地說:''See how our government do to us.!!"。
我苦笑自己也有被奪去財富的經驗,只不過那次是減息,是十幾年前帶著己經微薄的現金跑到加拿大遇到利息大減引致現金大縮水,之後花了無數精神才拿回自己被奪走的。
我沒有理由討厭這十多年來因為只用了大量的槓桿,就被政府分配賺大錢的朋友,雖然某些角度看,他們其實和電影Wall Street主角Gordon形容自己特點並沒有大的分別,Gordon的經典名句:''I create nothing, I own"。
歸根究底,其實是一班"好的政府官員",以他們自己荷包為主要目標,制定的財富分配方案所引致,聰明的朋友們也只是選邊站而己。
而這十年來我對自己的補救也是同樣的站邊。
老實說,筆者於美國減稅時"被迫"選邊站,當你知道一邊美國窮人窮到無力醫病而死,另一邊這個減稅減醫療開支的政策令富人更富有時,對於這種dont create 但卻賺錢的站邊法,實在無乜值得驕傲的地方,你或應該問一問上面那種計算内在價值的方法,為何有權令一些一星期做足70小時的人仍然貧窮,到底Create了什麽?!
老一輩人在教訓年青人時,通常第一句總是:你知道當年呀叔要捱多久才有錢買第一層樓,然後就下刪九百句年青人應該要怎樣怎樣捱。其實有無諗過,年青人不是不想捱,而是為何你可以炒乜炒物賺錢,他們卻要做牛做馬,反正你們(包括小弟)也不見得是個好榜樣,何不大家一齊create nothing,攬住炒丶攬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