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曹Sir仙遊之後,華文世界寫投資寫得最好,而且孜孜不倦的寫了數十年,且幾乎完全依靠個人力量在投資上獲得了財務自由的作者,全球不超過五人。
有一兩個在台灣,另一人是南洋的「冷眼」馮時能,馮先生是馬拉南洋商報總編,和曹Sir相似,都有差不多30多年的投資經驗,在大馬投資界享有很高的名望和威望,也是很多馬拉投資者的榜樣。
冷眼,是怎麼樣的人物呢?
冷眼初進馬拉股市基本是1970年,那時的散戶很少,也不太成型,基本是weak-form market的階段,冷眼在那個階段就開始學習,有了很好的開始,那時大部分股票都undervalue,冷眼收了一些藍籌股,到了今天獲利不少,成為了他的本錢。冷眼的投資股票的原則很簡單,不看圖表,不做大分析,依靠一些基本的工具,以及一套很好的思維模式,把買股票當成入股一門生意的角度去分析,經過常年累計的經驗,打出了一條馬拉大道。
在分析員眼中,Model is King,Formula is Queen。他們眼裡的公司就是股票,市場就是Model,就是圖表,如果投資世界當如此,我地仲有訂企?
如果你一直都有觀看Bloomberg,你會發現每一個分析員、財演一上來就只講兩樣東西:1. 從宏觀經濟學的分析中,預測大市場走向。他們愛用IS-LM model對聯儲局進行分析,從中分析失業率、預測市場利率和真實利率、從中給債券進行discounting,算出債券合理價格。2.從年報來給公司進行分析,預測公司未來股價。用CAMP去推算得知Beta,risk free rate以及market portfolio return,算出expected return,以今天的股息為標準,預測未來股息增長空間,Discounting出今天的合理股價。
華爾街資金雄厚,玩法當然不同;如果你只是得一球的老散,你會如何選擇?現在的老散賺不了錢,因為心術不正;知識半桶水,就把自己當股神;知識沒建立起來,心態沒建立,就把自己當價值投資大師。
下麵是冷眼三十多年的心得,堪稱投資真諦:
「快、狠、準」破產有你份
兵貴神速,「快、狠、準」是武林高手追求的最高境界。出手快如閃電,是為「快」,一招奪命,是為「狠」,一擊中的,是為「準」。把這三招應用到股票投資上,勝算有多高? 「快」者,買和賣都比別人快一步。別人未買你先買,買價比別人低,是為「低買」。別人未賣你先賣,賣價比別人高,是為「高賣」。要低買高賣,必須養成逆向思維的習慣,
股市中人,99%是跟在群眾後面的順民,順民多數是別人買了以後才敢買,別人賣了以後才甘願賣,不是「低買高賣」,而是「高買低賣」,如何能賺錢?參與股市者,少說也有百萬人,個個都想比別人快一步,你有勝過別人的條件嗎?故要靠「快」賺錢,知易行難。「狠」者,是機會一出現,就全力以赴,一擲百萬,絕不手軟,不成功,便成仁,是「狠」得夠Cool。然而股市是不按牌理出牌的地方,你認為股市會起,它偏偏大跌,你認為一家公司前途亮麗,偏偏冒出一盤假賬。如果你信心爆棚,孤注一擲的話,破產在等著你。「準」者,臆測屢中也。問題是地球上任何一個角落所發生的事,都可能影響股市,你永遠不知道在地球的另一邊什麼時候會發生什麼事,預測怎能「準」?上市公司內幕重重,身為局外人的散戶,都是後知後覺者,如何能準確預測公司的業績?
既然對股市和對公司的預測變數多如牛毛,如何能「準」?在看不准的情況下,行動快如閃電,買賣膽大包天,等於自殺。
旁門左道和人間正道
冷眼認為,財富的創造,必須建立在價值的創造上,作為經濟的一環,商業的一環,股票價值不可能無中生有,無中生有如果存在,也只能是曇花一現。正道,就是從商業的角度,依據基本面進行投資。股票投資者如果一開始就對股市存在錯誤的觀念,以為可以在股市上快捷致富,那麼他的下場幾乎肯定是悲慘的。
鎖定五星級股票
冷眼有一位朋友,將一筆不小的資金,投入股市,最近計算手頭股票的價值,竟然只得個冇賺冇蝕。他不但浪費了寶貴的資源,而且浪費了20多年寶貴的歲月。原來他最愛聽小道消息,喜歡跟風,高價搶進,而所購之股票,十之八、九是垃圾股。高價買進劣股,是他的致命傷。幸虧在他的組合中,尚有10-20%是優質股,在二十年中,這些優質股增值一、二十倍,所得盈利,剛好抵消了劣股的虧損,使他仍能冇賺冇蝕。
朋友最近向冷眼檢討20年戰績時,喟然歎曰:假如我當初摒絕投機,腳踏實地投資,只買五星級股票,收藏至今,身家何止增加十倍,言下懊悔不已。更重要的是,他說:20年來精神受盡股市風波的折磨,常常提心吊膽,真是一場噩夢。”
股市搶殺收穫往往越少,在別的行業,你越勤勞,收穫就越多。股票投資則剛好相反,你越勤勞,做得越多,不斷在股市中出出入入,收穫往往越少。收穫最多的,反而是在買進好股後,就不動如山的長期投資者。這就是郭鶴年、鄭鴻標擠身大馬富豪榜的秘訣。
股票投資,只要不犯上嚴重的錯誤,長期投資基本上都可以取得超越定期存款的回。要減少錯誤,最好的辦法,是為自己設定一個投資準則:只買五星級股票。所謂「五星級股票」就是:第一,有卓越的管理,切忌買入管理有瑕疵的公司;第二,有成長的業務;第三,有穩定的盈利歷史;第四,財務穩健;第五,生產永遠有需求的產品,並以世界為市場的企業。五星級股票如同根深巨樹,即便乾旱,亦不會枯死,春天來時,就似繁花似錦,果實累累。
不瞭解,就不買
冷眼認為,導致散戶飲恨沙場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無知」。「無知」就是不瞭解,就是誤解。大部份股票投資者只是股市的過客。對他們來說,股市是旅店,住上幾天就離開。因為他們缺乏了正確的投資理念,自然難以在股市找到立足之地,因為他們站不穩腳跟,就好像無根之樹經不起暴風雨的吹襲一樣。股票投資須做功課,對股票有了正確的認識,只是一個開始,接下來,你必須做很多很多功課,去瞭解投資環境及投資對象。瞭解越深,賺得越多。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股票投資的成敗,跟你對所買股票的信心有關。有信心,你才有膽識大量買進一間公司的股票。放長線釣大魚,有信心,你才會放長線,釣大魚,進行長期投資。長期投資才有可能賺大錢。
要長期持有一檔股票,就必須對有關公司,有絕對的信心。信心必須建立在瞭解上。瞭解越深,信心越強。信心越強,越不會輕易出售所持之好股。長期持有,才能享受到複息增長所帶來之龐大利潤。巴菲特說「認識越深,賺得越多」,就是這個道理。如果知道一點皮毛,就買進作長期投資,如果所買非好股,則長期投資,是白費心機,徒勞無功。長期投資,必須先瞭解。不瞭解,就不買!
為什麼不能等三年?
如果你在馬拉買荒地開闢種植油棕園,從伐木、燒芭、開路挖溝,育苗,種植,除草,施肥,整整忙了三年,才看到棕果出現,收成仍不足以維持開支,再等兩年,棕果漸豐,油棕園的收支才達到平衡,仍沒錢賺。這已是第五個年頭了。忙了五年,只有付出,沒有收入,你不以為苦,因為你知道那是賺錢無可避免的途徑。
如果你是一名中小型企業家,你有製造某種產品的經驗,過去你是為別人管理公司的,現在決定自己創業,你決定建一間工廠,你從調查市場,向銀行接洽借款,尋找廠地,設計廠房,招聘員工,裝置機器,試驗生產,到產品推入市場,從策劃到產品出現在百貨公司的貨架上,前後三年,再苦撐兩年,才開始有盈利,那已是第五個年頭了。
這是創業的正常過程,你心甘情願與你的事業同行五年,毫無怨言。以上的例子:開闢棕棕榈園,從事工業,開零售店,從籌備到賺錢,快則一年半,慢則三五年,業者從無怨言,因為他們瞭解,做任何事業,都需要時間,絕對沒有一蹴即成這回事。以上例子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投入資金,希望賺取合理的利潤,這叫投資,業者除了知道投資需要時間外,他們也接受一個事實,即凡是投資,都有風險,沒有任何投資是沒有風險的,風險是他們賺取比銀行定存更高的利潤所面付出的代價。
投資者接受兩項事實:1. 投資需要時間才能賺到利潤,沒有捷徑可操。2. 凡投資都有風險,風險的高低常與利潤成正比。股票投資,是許許多多投資管道之一,為什麼投資者不能接受以上的兩項事實。做事業,你可以等三、五年,股票投資為什麼不能等三、五年?
在做任何事情失敗後,多數人只怨別人,把責任推在別人或環境身上,能自我反省的人少之又少。股票投資也一樣,虧了本不是怨股市,就是怨別人使奸用詐,從來不檢討自己失敗的原因。再問一次:買屋子可以等三年,為什麼買股票不能等三年?
冷眼馮時能,他分析股票的工具比較簡單,但為何冷眼還是成功在本地股市佔有一席之地?個人認為這很大原因歸咎為冷眼的個性和心態方面的優勢。
那麽,冷眼、曹Sir和華爾街的分析員本質區別在哪裡?
華爾街,聚集的基本都是著名商學院的優秀畢業生,他們不只在經濟學理論上的優勢非凡,更多的是對自己的自信和不可一世,以及可擊敗股市的態度,是Billions入面Axe Capital每一個角色。冷眼、曹Sir代表了大部分的老散投資者,巴菲特,Benjamin Graham代表著高知識、高EQ的理性投資者,華爾街分析員代表著真正的「股市」,真正的「市場」。知識沒建立起來,心態沒建立起來,就把自己當冷眼來交易。
你想當哪一個?冷眼?巴菲特?曹Sir?還是華爾街分析員?還是天下第一莊肖建華?自己的能力到哪裡,就做什麼事。知彼知己,百戰百勝。
瞭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選擇合適的自己的投資法,成功的幾率將大大增加,冷眼就是這麼
買股票就是買股份
冷眼認為,買股票就是買公司的股份,股票代表公司的資產和業務,就像地契代表土地一樣。這個觀點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每次在買進之前,都必須提醒自己:我是在買進這家公司的股份,不是買進賭桌上的籌碼。在認識清楚買股票就是買股份之後,整個投資景觀就都完全改變了。所以,在參股之前,和合夥做生意一樣,必須對公司有深入瞭解,並且和你有信心的朋友合夥一樣,謹慎對待投資公司的管理層。
股票風險有多高?
很多人都認為股票風險很高,但冷眼認為,股票風險不會超過直接做生意的風險。只要你不是跟隨市場情緒,高價買入公司股票,那麼你的股份代表公司的業務,公司經營成功,你的股份價值也會隨之上升,如果經營失敗,甚至破產,你的虧損極限是0,但如果是做生意,有Personal Guarantee的話,可能還會累及個人。
所以,投資者應該避免高價買股,因為高價買好股,尚且難賺錢,何況可能買到劣股。所以,治本之道,就是反向+成長+時間=價值。這是冷眼三十年所堅持的方程式。只要長期循正道而行,投資者就能取得合理的回報。
長期投資不應刻舟求劍
冷眼曾推薦,如果投資者20多歲就持有Maybank馬來西亞銀行、大眾銀行、豐隆貸款、OYL和東方實業五檔股票,30年後1萬令吉(馬拉纸)就會變成1百萬。但投資者總是會產生一個錯覺:就是買入一些股票後,鎖在保險箱不理不睬,30年後打開就發現自己成為百萬富翁。
30年的漫長歲月中,馬拉股市900多家公司中,只有極少數能成為這樣的極品,更多的公司是不斷沉淪,甚至消失。因此,買入股票後,投資者必須緊密跟蹤公司動態和變化,切記置之不理。一旦發現公司環境變化而業務萎縮,走下坡路,就不能再堅守下去,甚至蝕本也要斬倉出來。
怎樣減少虧損?
冷眼曾問學醫的大兒子:「學醫最重要的是學什麼?」他說:「學習怎樣不把人醫死。」這個回答很奇特。所以,做股票的人首先不是學怎麼賺錢,而是學會不要虧掉大錢。
作為老散,總會有睇漏眼和買錯股蒙受虧損的時候,但只要賺多虧少,長期就可以賺錢。如何減少虧損呢?經驗就是採取反向策略,儘量買低,一個簡單看法就是一年中的股價最低和最高價之間的平均價,位於最低點和平均價之間就屬於低買入區間。而要想在低買入區間購入股票,就要養成反向的習慣,在股市低潮時進場。大多數貨物,都是價格越便宜越多人買,唯獨股票是越低越沒有人買。
價格越高,買的人反而越多。這就是大多數人最終賠錢的原因。買入如果股價升夠50%,則基本已經脫離危險區,可以放任股價奔跑。如果公司業績繼續改善,就不應該急於脫手,而是繼續追隨公司成長。但如果公司經營有惡化趨勢,則無論賺或蝕,都應果斷賣掉。
散戶三部曲
冷眼認為,美國次級房屋貸款,Donald Trump登基,在全球股市掀起滔天巨浪。在過山車般的股市中,散戶驚惶失措,都成了驚弓之鳥。在驚濤駭浪中,散戶們的情緒商數(EQ)壓倒了智慧商數(IQ)。當情緒控制理智時,他們所作的決定,是情緒的決定,不是理智的決定。情緒的決定,不講理由。因為情緒與理智,水火不相容。當情緒主宰一切時,理智只好退避三舍。
在此次的股災中,許多散戶,被突如其來的巨浪,沖到暈頭轉向,情緒失控,驚慌拋售,犯下大錯,在股市最糟的時刻,賤價把股票賣掉。賤價拋售犯下大錯還不到一個月,他們就後悔了,因為他們幾乎是以最低的價格賣出。為什麼會犯這個錯誤?因為他們的眼睛只看到股價,沒有看到股票背後的資產。
如果他們瞭解股票所代表的資產,瞭解這些資產的價值,他們就不會那麼心慌,就不會不計成本地拋售,而造成無謂的損失。根據情緒進行投資的散戶,他們的行動可分為三個階段,叫「散戶三部曲」。
買股三部曲:
第一部:熊市——股價低沉,市場淡靜,散戶絕跡股市,死氣沉沉。其實,這個時候,大部分股票的價值都被低估,但散戶不感興趣,他們感興趣的是股價,不是股票的價值。所以他們不買。
第二部:牛皮靠穩——股市上升了一截,散戶還是不要買。因為他們在低價時沒有買進,現在股價已上升了兩三戎,他們心有不甘,買不下手。
第三部:牛市形成——指數破五關斬六將,散戶們見獵心喜,見親朋戚友撈得風生水起,信心大增,乃大肆進場。
就在興高采烈時,引出了賣出的三部曲:
賣出三部曲:
第一部:利潤不多,而牛氣逼人,當然不會賣。
第二部:綜合指數跌至若干點,他認為這是暫時性的,不久就會回升,所以決定不賣。況且高價時有得賺,現在反而虧本,他們不甘願賣。
第三部:綜合指數直線下跌,跌破若干點,大禍臨頭,信心崩潰,不計成本拋出。
果發現他是以最低價賣出。買進三部曲的特點是:高買。賣出三部曲的特點是:低賣。高買低賣,剛好跟股市金言——低買高賣適得其反。你想在股市賺錢嗎?如果想的話,很簡單,只要將買的和賣的三部曲,顛倒來做就行了。這叫倒行逆施。這就是反向。
此之謂投資正道。
好股何以沒人炒?
冷眼認為,一般散戶最常犯的毛病,是草率從事。一聽到“消息”,就不暇思索,馬上出擊。由於擔心錯過千載難逢的賺錢機會,他迫不及待地,把資本一股腦兒傾注在一檔股票上,希望一擊中的,賺個滿堂紅。散戶從來沒有去想過,被炒家相中的,都是劣股。炒家對藍籌股沒興趣,對藍籌股,炒家是沒有興趣的。炒家在炒作之前,多數會得到大股東的合作。藍籌股的大股東通常不願意跟他們合作。藍籌股的大股東,也從來不去炒作自己的股票。因為藍籌股的大股東,都是正派商人,不會去炒高他們的股票。無論股價漲得多高,他們都不會脫售他們的股票,以免失去控制權。這是他們的事業,怎會輕易脫售呢?既然不會脫售,何必去炒高股價?況且只要業績繼續上升,股價必然隨之,何必去炒?
每一個人做一件事,都有一個動機,既然炒高股價,也不會脫售股權,對他沒有什麼好處,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又為什麼要跟炒家合作?
所以,好股沒人炒,因為沒有這個必要。
被炒起的多數是劣股。劣股的大股東,沒有把握靠改善業績來使他們的股份(票)增值,只好靠“炒”來謀利。被炒高的股票,在回跌至原來的低水準後,往往從此一蹶不振,再也無法回升至其巔峰價。炒家不會去炒第二輪。如果重施故技,再炒一輪的話,所有在第一輪中被套牢的散戶,都會乘機脫身,屆時被套牢的可能是炒家。炒家不會為散戶製造脫身的機會。沒有價值的股票被炒高,好比是用肥皂水吹出來的泡泡兒。泡泡兒在陽光中,色彩鮮豔,但是,正如“心經”中所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彩色的後面,空無一物。
大家一起富起來 ---- 大眾銀行
大眾銀行Public Bank的成功,是通過企業,使大家一起富起來的典型例子;大眾銀行所創造的,不只是雙贏,而是所有的人都是贏家的Win Win。Teh Hong Piow鄭鴻標以40年的心血,打造大馬最優秀的銀行。
他為股東,包括他本人,創造驚人的財富。根據該銀行年報,一名股東,假如在1967年該銀行上市時,以1千令吉買進該銀行1千股的股票,無論股價起得多高,他都不受引誘出售,在領取了一次又一次的紅股,認購了一次又一次的附加股,40年後的今天,他一共擁有12萬9千730股。在40年中,他一共收到48萬7千902令吉的股息。股票增值加股息,回酬高達200萬令吉。
40年前投資1令吉,現在變2千令吉。一名為股東帶來如此驚人財富的企業家,受股東愛戴,不是挺自然的嗎?另一方面,大眾銀行自2002年以來,繳交了33億5千萬令吉的稅款,大马政府用這些稅收,建設基本設施,受惠的人就難以計算了。惟有創造Win Win的企業家,才會受到股東與社會的尊敬。借上市地位以自肥的企業蛀蟲,一定會被股東與社會唾棄。
股票投資非常個人化的,適合於甲的理論,未必適用於乙。如果有一種理論,可以應用於所有人的話,那麼,大家只要照搬巴菲特的投資理念去做,人人都可以成為巴菲特第二了。
事實是:研究巴菲特的書,少說也有一百幾十種,然而世界上並沒有出現第二個巴菲特。如果你研究西方最成功投資家的歷史的話,你會發現每一個人的作風都不同,投資手法各異,然而他們殊途同歸,都有卓越的成就。故成功投資人,可以借鏡,但要投資成功,還是要發展自己的一套策略。由精到通,非長期浸淫,無以為功。博、精、通,需循序漸進,不能速成。融匯貫通,必須經過博和精的融會階段,才會貫通,就是這個道理。
到了2017年的今天,馬拉散戶極多,基本已經發展到了semi-strong form market,隨著市場流動性增加,市場工具的增加,arbitrage的機會毫秒可失;冷眼當年累計下來的經驗很好的避開了這些誤區,發展出了自己的獨到投資法,雖然獲利比較慢(我相信只會越來越慢),但不失為一個良策。如果你沒有很好的經濟學優勢,那麼你就得在個性和心態方面上有優勢,如果你兩方面的優勢都建立不起來,就很難取得成功。我幫你買好過。
http://oldjimpacific.blogspot.my/2017/01/blog-post_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