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ype something and hit enter

Pages

Singapore Investment


On




為什麼很多人勤勤懇懇,但是永遠都是窮人?為什麼資本收入永遠都大於勞動收入?既然階層已經固化,那麼還有打破的希望嗎?

很多父母依然還在遵循封建思維:總希望孩子能夠找到一份好工作,使自己的勞動力更加值錢。不過,這種僱傭關係越來越不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無論你是什麼角色,必須學會主動解決問題,否則你存在的價值會越來越小,因此工薪階層很快將成為社會的最底層。

其 實,窮的,不僅僅是家庭條件,窮的,更是視野和格局。的確,雖然莫欺少年窮,但是,記得一定要遠離思想窮的窮人。沒錢可以賺,但這種窮思維,卻毫無疑問地 會讓一個人一直窮下去。這樣的人身邊很多,其實問題不是人窮,而是志短,他們窮的遠遠不止錢,更重要的是錙銖必較的思維方式。

在生活中,一定要遠離這些人。他們窮的,是思想,是短淺的格局,這樣的人,站在人群中,會傳染,會把你的世界變小,會把你拉到跟他同一高度,用豐富的經驗打敗你。他以為自己佔了別人的著數,其實吃的是更大的虧。

比如如果你一個普通人(工薪階層),有一天你忽然想到了一個可以改變世界的Idea,那你要問自己,你有沒有這個資金去運作這個Idea?如果沒有,是不是可以把它表達出來,找有興趣、有錢的人(資本家)來投資你去做呢?只要這個想法是合理的,自然就會有人賞識,然後你就成了第二種人(企業家),從而支配一群人去實現你的夢想,同時你也在為大家實現夢想。
其 實,每個人都無法決定自己的出身,畢竟家庭貧窮富有都是自己無法決定的。但我們可以讓自己成為精神上的富人,這樣的人,無非就是寬容、慷慨、謙虛、善良和 對世界充滿著愛。有的人,雖然斤斤計較賺了幾十塊錢,丟掉的其實更多。這世界上所有昂貴的,都是用錢買不到的,比如愛,比如高尚的品德。人不學會大器一 些,就會失去更多。

畢竟,人可以沒錢,不能短了志氣,不能沒了理想,不能窮了思維,更不能總目光短淺地去貪圖便宜。一個人總是在小事上算計著你,讓你防不勝防,尤其是創業團隊裡,這種喜歡貪圖小便宜的窮一定要不得。

《窮爸爸與富爸爸》裡面講了窮爸爸和富爸爸對孩子的教育模式:窮爸爸跟孩子說,你要好好學習,以後找一份好工作;富爸爸跟孩子說,你要好好學習,以後創業去給別人創造工作機會。

高 陽描述紅頂商人胡雪岩時,就曾經這樣寫:其實胡雪岩的手腕也很簡單,胡雪岩未發達時,會說話,更會聽話,不管那人是如何言語無味,他能一本正經,兩眼注 視,仿佛聽得極感興味似的。同時,他也真的是在聽,緊要關頭補充一兩語,引申一兩義,使得滔滔不絕者,有莫逆於心之快,自然覺得投機而成至交。

看看臺灣。以1949年 為界,中華民族最精英者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人際交往方式,得以在臺灣留了下來。其實,臺灣的基本文化特徵在於,人們普遍在追求內心的平和。臺灣幾乎沒 有創新,因為只要你追求內心平和,就不想再傷腦筋了,因為你已經不想改變世界了。常常覺得,只要誰說去禪修、靈修、信佛,就知道,他已經放棄改造世界的決 心了。臺灣人普遍有這種傾向,因為搞不定世界,只能搞定自己,讓自己和世界好好相處了,可是,常拜佛,臺灣的國運也不見好。
不過,說起來,臺灣人也有即將喪失活力的擔憂,但是心態很微妙。企業界確實有這樣的焦慮:怎麼辦啊,臺灣已經不再創新了,他們已經老了,不能指望七八十歲的人繼續創新吧。但是,這是企業界的精英,而年輕人並沒有這種焦慮和緊迫感。
他們和日本的年輕人一樣,生活在一種小確幸當中。這也很麻煩,為什麼這一代年輕人精神氣質上追求小確幸?他們的收入多年來沒有增長,而且距離階層流動的可能性也越來越遠,越來越難,越來越不可能。
臺灣沒有大市場。歐洲也是小確幸文化盛行。所以,臺灣年輕人就算要創業,也是集中在生活方式,開個咖啡館,開個小店,搞搞獨立設計。如果是我去臺灣投資, 我就特別想投生活方式的公司,把它們帶到大陸來。這些領域的臺灣公司,領先大陸香港不知道幾條街。咱們趕緊做個臺灣生活集團,這是能夠改變城市氣質的大好 事。
事實上,全世界只有兩個半國家具有創業創新的土壤——強 國,美國,半個印度。臺灣的年輕人,有一部分有志青年可能會選擇到大陸來參加創業。臺灣對他們來說,有點感覺是,再待下去就廢掉了,希望趕快回到熱火朝天 的地方來。房價這麼高,我也買不起樓,政府混蛋,小英混蛋,沒有照顧好我們,於是就要求政府變成一個大政府,能夠照顧我。

但在地表之下,各有各的故土之殤,沉痛、孤獨又激烈。臺灣的年輕人窮,但心智、心靈、格局卻很富足。過幾天說說90後陳慕天的故事。

http://oldjimpacific.blogspot.my/2016/09/blog-post_22.htm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