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工作坊是上年8月搞的,轉眼一年了,突然心血來潮,不想把當時的Q&A累積超過一年,所以以今年8月為限,希望可以清掉所有累積的Q&A。因此,還剩下來的Q&A我將會分類組合起來,能加快完成分享。
Kaho:
1. 投資新手,有筆錢不急用,想長線投資賺息,應選擇建行定盈富?
2. 看見其他blogger,claim投資債基可有每年up to 10%利息,止凡可簡單講解內裡運作及你的看法?
3. 你看一支股票,有無哪幾樣你一定會做?例如annual report,PE等。
謝謝你的分享,剛買了你三本書的Kaho,想要你第一本書儲齊一套。
止凡回覆Kaho:
多謝Kaho支持,要我第一本著作《永不當田雞》的話,請給我地址,寄一本給你。
回應你的問題
1. 選擇建行與盈富,要看你對兩者的了解程度,你認為他們有何回報?這回報及風險又是否適合你呢?我在工作坊上都提及過投資盈富的回報可以很不錯,然而投資個股的又可能有別的考慮,所以還是自己下決定,有空不妨看看文章《何需買個股?》。
2. 我沒有買債券,對基金更加沒有好感,無論是債券基金與股票基金亦然,因此沒有好好研究,所以給出意見都不太有參考價值吧。若你看到有如此推介債基的blogger,不妨向他了解更多,條條大路通羅馬,我還是專注自己的路好了。
我對投資基金的看法,可以看看這篇文章《找個誠實的基金經理》。
3. 分析研究一支股票,我會盡量做所有可以做的事情,看年報是基礎。要留意的是我一向先看公司營運數字,它們多與「價格」沒有關係,覺得是好生意,才看與「價 格」有關係的數字,例如PE、PB、股息率等,看是否值得買。還會做其他事情,例如上網找資料、評價、其他blog及新聞來看,親身到門市看,用用它的服 務,了解其對手的情況之類。總之,分析研究企業是可以很有趣的,財務知識包羅萬有,一言難盡。價值投資,絕對不是只看一個PE或股息率就買進去的。
Alex:
分析年報有否特別方法?
939今年EPS growth rate急跌(印象中),會否影響你持股的信心?
止凡回覆Alex:
分析年報,我喜歡心中先有一系列的問題,未看年報之前,就已經定好想看的數字,或希望找到的答案,再在年報中去找,這會更有效率的。之前寫過一篇有關金利來的分析文章,大概就是利用這個流程,不妨試試看。
中國整體經濟也在下滑中,我建議長線投資者勿「跟車太貼」,常常追蹤一兩年,一兩季,甚至每個新出來的消息,追追蹤蹤,多年後可能你會發現不值得這樣做。股神就正正要住在Ohama,不住在華爾街,就是不想聽到太多市場雜音,不想太貼市,不希望令自己「跟車太貼」吧。
Vincent:
1. 有什麼好書可以教導如何計算一支股票的「價值」?
2. 財務報表入面那些是最重要的information來計算股票的價值?
止凡回覆Vincent:
你的兩個問題都是問及估值的知識,其實坊間有不少教授這方面的書籍,我自己就很少看一般教估值的財經著作,因為很早期已經學懂了會計學,是看大學教科書學習的。反而越深入了解,就越覺得投資估值不是科學計算,反而是藝術,更沒有話那個資料最重要的。
你的問題有以下相關文章可以看看:
《如何開始學習看年報》
《若開投資課程,教科書會怎安排?》
有何意見,不妨告訴我吧。
謝謝
Marco:
1. 內銀股估值長期偏低,原因是大家對內銀的壞帳問題有保留。有什麼因素令你認為該因素不影響估值?
2. 你如何從眾多股票中選股呢?
止凡回覆Marco:
1. 記憶中這個問題已經在工作坊討論過了,因為抽出了一個類似的問題,大意是安全邊際。還有一點可以注意一下,內銀股長期被低估,除了壞帳問題之外,就是國際 大戶都不敢或不能進入內地,他們對中國沒信心,資金又不容易自由流出流入,所以不會大手買入內銀。這都與我們關係不大的,所以我們買便宜了的原因,是因為 別人不敢或不能買而已。
2. 這亦好像在工作坊討論過,留意日常生活上身邊的公司,又從不同blog友推介的優質公司研究分析起來。我的持股從來都不多,要完成投資計劃的話亦不用太多,買入十支八支自己喜歡及了解的公司就足夠了,而這些公司不一定是股王。
Angel:
1. 怎分析一支股票及其內在價值?
2. 怎看領匯(823)到內地發展買商場?
止凡回覆Angel:
1. 這個問題不是三言兩語能解答的,因為一家公司,一支股票的內在價值,不是容易找到答案,估值像藝術多於科學,別以為核數師及估價師按公式所計算出來的就是價值。
舉個例,好像可口可樂這個品牌值多少錢呢?問100個人可能得到100個答案,而且答案是隨著這些人對可口可樂的認識與感覺而不一樣。
所以,估值,合計學的知識是基礎,但還有很多東西可以去找的,競爭優勢之類都難以在年報中看出來,所以花點時間研究一下,你會有你的一套。
2. 發展內地對領匯來說是一個新領域,從前領匯由房署接手本地資產,由低效率低回報的資產開始進行優化,這些年的成長就是來自這些價值創造。然而,再優化的空 間可能有限,增長動力不大,所以管理層可能都了解這點,於是尋求新的增長點。早前有投資工廠變商場,又投地發展物業,今次又改名到內地發展,這些新領域是 否能夠成功,仍是未知之素。
有何意見,不妨告訴我吧。
http://cpleung826.blogspot.my/2016/08/blog-post_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