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ype something and hit enter

Pages

Singapore Investment



On



早前,網上瘋傳一段《月入三萬的香港人》影片,內容講述一名香港年青人每月賺3萬元,但生活壓力頗大,為了買樓要被逼賣車及節衣縮食。止凡也被吸引去看看這影片,看完之後感到頗有趣,影片拍得頗有心思。不過內裡想帶出來的主題都被社會討論過,仍是那些負面思維,沒有太多驚喜。



其實,看影片中的故事,若以主角這樣花費的概 念,月入三萬元實在不算什麼,因為租樓、養車都花掉大半,影片中的9000元屋租,加上5000元上寶馬車會,這些數字其實我都認為已經計少了,例如養車 的停車場、車油、保險、維修、間中被罰款等,除供車的5000元的支出外,應該還有很多吧。

相信以故事主角的消費態度,就算月入六萬、九萬,還是不足夠,因為他應該會相對提升個 人消費,令生活落得差不多的境地。例如,主角結婚買了樓之後,月入三萬的他又要節衣縮食地供樓,連跑車都要賣出。假設一天他月入六萬,相信又會多去旅行, 換一間更豪華的物業,買回跑車享受。到他月入九萬時,更可能加入一些高級會藉,玩下遊艇之類,又換更豪的物業及跑車,永無休止。

這影片把一種年青人的消費心態說得很合理,思維就是被一份工作控制著,月入三萬,結婚買樓之後就鎖死了自己所有機會,把這個社會現象說得很不合理,其實自己走入了死胡同裡,更吸引一班思想接近的年青人,一起控訴,似是在分享失敗。

更可取的做法,可以多花時間了解一下其他思維,積極地學習及想辦法如何跳出這個「老鼠 圈」,走上「快車道」。例如月入三萬,如何提高這個收入?是否進修可以有幫助?檢視一下現在的工作有前景及學習機會值得繼續投入嗎?是否一輩子都只是月入 三萬?除主動收入外,如何增加被動收入呢?支出又如何可以省掉?無謂的支出能否轉化成有回報的支出?例如,進修可能多了支出,但相對於每月交租9000元 取得一個私人空間來享受、打遊戲機,哪個對未來更有價值呢?

生活講求平衡,凡事有因必有果,今天年青人花很多精神去控訴、抱怨這個社會,有些更正 面的路,他們都不會選擇,平衡被側重了「享受」一方,這有何結果,可想而知。不排除某部份年青人可能又真的不知方法,而非「知而不為」。所以,不妨多花時 間去找方法。另外,亦可對月入三萬元的處境確立認知。

看到蘋果日報分析了在香港月入三萬元的位置如何,它假設將全港打工仔收入,由最低排到 最高,1是最低,100是最高。根據政府統計處去年5至6月調查結果,月入中位數1.48萬元,就是第50個百分位數。而第10、第25分別是8,000 元及10,500元。第75及90就是23,000元及37,600元。這代表月入三萬元,大約介乎第75至90中間。在香港算是最高收入的25%。

曾經有朋友入政府當專業人士,當年起薪點近5萬元,但他不認為自己人工高,當年我話這樣的人工絕對是全港頭10%,他更兩公婆都是這個人工,更是頭5%的家庭收入之內。當時他就以為身邊不少朋友都有這個人工,所以不覺得自己高,還不時抱怨不夠錢用。

近期看到其他blogger經常分享物業買賣,很奇怪,他總會把年薪超過100萬的打工仔說得「通街都是」似的,其實不妨看看下圖的數字,可以對自己的收入及在社會上的分佈有更清晰的概念。



我不知道影片選擇月入三萬時知否這收入在香港的位置,為何不選一個月入8000元的個 案呢?8000元所面對的問題應該更嚴峻,只不過這可能代表不到有學識又剛出來工作的年青人。以故事中的思維,就算選個年薪過百萬的個案,一樣可以是「月 光族」,因為問題出於概念之上,並非金額之上。

圖中只是記錄了薪俸稅的收入分佈,還有不少人的收入不是以薪俸稅來計算。我反而有興趣 看看有否統計一些被動收入的分佈,我估計不同收入的百分比應該會更少,因為有被動收入的已經是少數人了。可惜,這絕對是難以統計的,被動收入其中一個特 點,就是政府都難以準確追蹤你的被動收入。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