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大家有否留意一個現象,不少新聞媒體的網頁報導內容會貼成多幅圖片。明明可以一篇文寫完,但偏偏要把部分內容化成圖片,在文章內貼上。而且部分更沒有預覽,需要按入去看,何解呢?好多人以為此製圖方法主因是避免被輕易轉載內容,實情非也。
曾與傳媒朋友仔傾偈,他指原來這是有效增加網站點擊率的方法,因為讀者看一篇文章,只計算一個點擊/瀏覽,若有方法可以增加讀者於該文章內的點擊次數,例如把文字內容製成圖片,點擊率就會大增。
還有其他方法的,大家可能發現近年很多超短文,多是全城熱話的題材,編輯記者可能於年青人討論區內找幾個熱門post,尤其被多次轉載討論的post,干脆把內容抄來貼上,前後加上一兩句評論就成一篇文章。
明顯地,他們所追求的不是質,而是量。一篇嘔心瀝血的過千字評論文章,以點擊/瀏覽量計,不及從討論區貼過來的十幾二十篇一百幾十字的文章,後者更是超過十倍有效於前者。
朋友仔更指,公司內部的確追求點擊/瀏覽量,這更是整個部門的成敗指標。例如一個月要達至50萬次點擊/瀏覽量,要達到這樣的目標,自然發展出這樣的一套。
因此,近年看媒體文字,感覺越來越無內容,未知大家有否同感。此現象不止媒體,連youtube也有類似情況。
玩youtube一段時間,發現要讓youtube推送影片,需要下點苦功去研究它的AI演算法。最好是夠偏激,唱好要唱得最好,唱衰要唱得最衰,講陰謀要最陰謀。更要把縮圖(thumbnail)設計得一看便按的一種,例如一個美女大頭,極吸睛標題如"大跌市 賺緊XX萬變倒輸XX萬 慘慘豬..."、"呢個訊號出左 一定要action!"、"點解呢隻股咁勁都無人睇到?"之類。
影片內容又要花功夫,但並非內容深度,而是內容舖排令網友繼續看下去。可能一開始已經要「賣關子」,拋出問題話自己片尾會講,總之引網友睇到最後。
何解吸睛這麼重要呢?因為這是一個循環。影片的縮圖吸睛,代表網友見到縮圖就會按進去看,youtube有一個比率,把影片每推送100次會有多少人按進去。另外就是按進去之後,網友平均會停留多久,這個逗留時間亦是重要的。若影片被推送後有良好結果,youtube就會更加推送你的片出去。相反,網友反應麻麻的話,youtube就會減少推送該片,甚至整個channel的片。youtube不推送的話,連本來累積了訂閱戶也未必知道你有新片出來,view數低就更不會推送,不推送就更view數低。
因此,很多youtuber花心機去研究這些演算法。反而未必花太多時間去鑽研內容深度。即要玩得成功,就要捉大眾話題,設計一個大眾會按進去的縮圖與題目,這都是我看見的現象。
舉例近期有位KOL,說財經的,我沒有頻繁地看其影片,主因其內容不算有深度,不少題材更是跟紅頂白的一類,但其新片/舊片經常出現於小弟youtube戶口首頁的推薦片處,估計其channel的推送數字極佳,看看其吸睛的縮圖與題目,難怪能閃電爆紅。
就此情況,當推敲到事實之後,有感心灰意冷,更於YT會員專區處講過心事。網友聽過後都表示明白並給予鼓勵,其中有人在群組處貼上一條影片(見下面連結)。該片那人很糟,其channel超過20萬訂閱,一星期拍三條片,但近年每條片只有不足1000 view,大家可以看看他那條影片的獨白了解一下。
從前的文化氣氛好似好得多,例如報章,每份報紙總有星級寫手,也有鐵粉,風雨不改地支持,大多因為內容,豐富之餘亦認真嚴謹。可惜google/facebook等網上及社交平台,令整個遊戲變成重量不重質,媒體想出「把文字製成圖片」這樣的技倆,實在有點可惜。
https://www.cpleung826.com/2021/03/blog-post_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