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ype something and hit enter

Pages

Singapore Investment


On

 公司成長性與規模無關?我要投資大公司還是小公司?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我投資的公司都是規模很大的成熟型公司,這樣的公司還有成長性嗎?樹難道還能長到天上去?為什麼不去投一些小市值的公司?這樣才有成長空間。

乍聽之下,這話很有道理,我開始也是這麼認為的,就是感覺小公司更有成長潛力。這種感覺是正常的,大家都會有這樣的感覺。看到一個小孩子,我們知道以後他會長大成人,看到一棵小樹苗,我們知道以後它會長得很高大。小的總會長大,這似乎成為了我們心中的一個公式,也成為了我們的一種無意識的感覺。
小公司變成大公司真的很難

只是感覺不見得是對的,我們還得去客觀思考。一個小孩正常情況下都會長為大人,但一個小公司正常情況下是不會成為大公司的。你走在街上看到無數做買賣的店面,你走在城市中心的寫字樓,全都是各種公司。再過 5 年你去看看,街上當年還在的店鋪已經極少了,活下來的很高機率是大品牌的分店。大公司還在,小公司已經換了一批又一批。

即使是已經上市的公司,那些小公司真正能成長起來的也是極少數,大部分都會淪為垃圾股。誠然,大公司都是由小公司成長起來的,但中國大公司也就這麼多,靠資源壟斷而存在,真正在市場拼殺中成長起來的大公司是更少。而小公司可能以百萬計,在百萬軍中找出未來能成為將才的人,實屬不易, 99% 的兵永遠只是一個兵,並且你不知道他能不能在下一場戰役中存活。商場比戰場更殘酷,戰爭總有結束的時候,但一個公司,每天都在市場中拼殺,永遠不會停止,直到最後失敗了,不存在了。

但是經不起從小變大的巨大誘惑,我們總是對小公司著迷,哪怕這個機率很小,因為報酬率太高了。我們總想著找出下一個茅台、下一個阿里、騰訊從現有的大公司發展歷史可以看出,小公司要變大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
產業規模大

首先,要是一個規模很大的產業,大產業才能誕生出大公司,小產業即使你做到第一名,也不會很大。有些上市公司,你看著它市值只有 200 億,感覺規模不大,搞不好以後成為幾千億呢?其實它所在的產業就不大,它已經是產業佼佼者了,這成長性比哪些現在就幾千億的企業也不會好到那裡去。當然如果你在這公司市值只有 5 億的時候就看出來了他以後可以做到 200 億,那也是很厲害。所以說規模不是絕對的,是相對的。規模要和同業去比,而不要和其他產業的巨無霸去比。有些公司市值只有 200 億,但是在產業內已經是超級大公司了。所以不要看人家市值小,就覺得有發展潛力。

但是規模很大的產業也不是一開始規模就很大,所有的產業都是從小到大發展起來的,大型公司要在自己的產業具有獨特的競爭力,打敗其他對手,然後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才成為了大公司,當然在坐時代順風車的時候還在不斷拼殺,永遠不會停。這是第一種模式,也是絕大多數大型公司成長的路徑。
開創新的領域

一個小公司要成為大公司,如果你是在一個新的產業,甚至自己開創一個新的領域,比如阿里騰訊這些企業,最後隨著產業規模的發展成為了巨無霸,這種就需要具備太多的條件了,就看你有無此等眼光了。這是第二種模式。

如果這個產業現在已經很大,而且有超級強大的公司霸占著,你一個小公司要殺進去,打敗這些現有的巨頭。除非你有顛覆性的技術或獨特的商業模式。比如沃爾瑪(Walmart, WMT-US),拼多多(Pinduoduo Inc, PDD-US),用自己獨特的模式而崛起。這是第三種模式。

當然還有其他模式,但主要就是這幾種情況。縱觀幾千家公司, 90% 以上的都是中小公司,在這 90% 裡面,真正具備這幾種情況的​​公司極少。大部分公司只是小,但並沒有小出特色,和你一個做小生意的朋友差不多,你不要以為你朋友做的生意小,他就很有潛力。即使有些小公司具備這幾種情況,最後真正成功的機率也及其的小,就看你有無此等商業眼光了。

日本的孫正義就是專門投資這些新領域、新技術的公司。但他的策略也不是單押某一支,而是投資幾百上千隻。因為他明白他沒有單押某一支的眼光,實際上我也不認為誰有這種眼光,明白自己沒有才是智慧。大家只看到他投資阿里成功了,取得了超級報酬率,但是沒看到其它 90% 的案例都失敗了,或者收益不大,綜合起來,其整體年化報酬率也不高,好像是 10 %多。

其實絕大多數小公司並沒有成長性,反而是抗風險能力非常弱,倒閉的可能性比大公司大的多。就好像你看到大街上那些做小生意的,並沒有因為他們的生意小,就更有成長性,是一樣的道理。
大公司的成長性在哪

那麼大公司就無成長性了嗎?可能很多人會低估大公司的成長性。曾經我看到一個朋友給我留言,巴菲特投資的很多公司都獲利幾十倍,現在那些大公司已經這麼大了,還有獲利幾十倍的可能嗎?

我忍不住要截取巴菲特致股東的信中的一段話。

    1938 年在可口可樂(Coca-Cola, KO-US)問世達 50 年且早已成為代表美國的產品之後,財富雜誌對該公司做了一次詳盡的專訪,在文章的第二段作者寫到:每年都會有許多重量型的投資人看好可口可樂,並對於其過去的輝煌記錄表示敬意,但也都做下自己太晚發現的結論,認為該公司已達巔峰,前方的道路充滿險阻。

    ——巴菲特致股東的信 1993 年

在 1938 年,可口可樂問世 50 年,創造了驚人的投資報酬率,成為了當時美國的超級大公司,大家都覺得沒什麼成長空間了。而再過 50 年的 1988 年,公司又不知道翻了多少倍,巴菲特才投資可口可樂,此時可口可樂已經享譽全球,還有成長性嗎?但是巴菲特又賺了幾十倍。每次看到巴菲特致股東的信中的這一段,我都不甚唏噓。

不僅僅是可口可樂,巴菲特幾乎沒有投資新創型的小公司,他投資的都是在當時所在產業已經特別強大的公司,甚至是超級巨頭的公司。比如華盛頓郵報、資本城、可口可樂、吉列(Gillette Indi, GILLETTE-IN)刀片、富國銀行(Wells Fargo, WFC-US)、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 AXP-US),蘋果(Apple, AAPL-US)。甚至他收購的公司,比如喜詩糖果、內布拉斯家具店,雖然看起來規模不大,但是其都是地區性的公司,在自己所在地區的領域都是超級無敵的存在。但是這些公司的成長性似乎並不差,都帶來了超級報酬率。

時代發展太快了,現在你覺得大,十年後再看當年就是個小公司。同樣你認為現在翻了十倍的公司已經很大了,沒有發展潛力了。可是當這個公司在翻十倍之前,在當時它也是非常大的,在當時你也會覺得沒潛力了。不要低估了時代。

但也不是所有的大公司都有成長得潛力,大公司也有沒落的,被淘汰的,大公司能真正擁有長久競爭力並能保持成長得也是少數。我們投資大公司,並非偏好,而是大公司能提供更多的證據和線索讓我們去分析其競爭力,去看懂。而相對一個新產業的小公司,能提供的線索就特別少,投資的成功率也就特別低。
投資公司不看規模,看競爭力

也許我會投資新產業的小公司,但這個公司一定是在這個產業中具備了我能看懂的競爭力,其在這個產業已經具有極大優勢,未來隨著這個新產業的快速發展,這個公司會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也許我會投資 200 億市值的公司,但也許這個公司已經是其所在產業的龍頭,這也是個成熟的產業,不會因為他小就低估了。

成長是投資重要的一環,也是安全邊際重要的一環,只要公司在成長,可以彌補很多投資時犯的錯誤,比如買得有點高。同時成長也是取得超額投資收益最大的因素之一。但是如何看懂其成長性,也是最難的工作。

新創型公司也許更有爆發潛力,但是可能性極少,而且你看懂的可能性更小。同時成長也不是一兩天就能辦到的,即使是阿里騰訊這樣的企業,也用了十多年的時間才成為大型公司。即使你在十年前就投資了,你也很難拿住,因為其中間有無數不確定性讓你害怕的賣掉。連一個成熟的競爭力很明顯的企業,股價受點波動,公司出點利空,你都害怕的趕緊賣掉。更何況是新創型的小公司,你能堅持不動持有十年享受其成長嗎?

無論是大公司還是小公司,能成長的都是少數。但相對來說,大公司是經過多年拼殺才走到這一步,其實力很強,抗風險能力更強,時代發展最受益的也是產業裡的龍頭公司。如果把 500 強和所有小公司做兩個組合,我相信最後 500 強的成長性會更好,因為個別小公司的勝出彌補不了 90% 以上被淘汰的損失。

更重要的是,大公司的成長性我們更有分析的餘地,其成長得邏輯性我們更有把握去看懂。成長性和規模並無關係,而要看其成長得邏輯所在,這也是我花了很多年才明白的道理。所以我投資時基本不關注公司市值和規模的大小,我並非喜歡投資大公司,而是我只投資我能看懂的公司。

https://www.stockfeel.com.tw/公司-規模-投資/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