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救经济无所不用其极,地摊经济应是暂时措施。
7年前当我刚加入连锁协会的时候,随时任会长拿督斯里郭庭东到台湾作企业拜访。
到达酒店时已是傍晚时分,台湾同仁安排我们到台北著名的夜市享用晚餐,记忆中应该是士林夜市。
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们为我们安排的“千岁宴”!
设宴场地就在夜市其中一家店铺的一楼,虽然简陋,但赢在有空调,不需在路边和人争先恐后、汗流浃背用餐。
我记得该夜市理事长,也是台湾著名小吃胡须张卤肉饭的老板,为我们介绍什么是千岁宴。
所谓千岁,就是遴选士林夜市20道超过50年历史的小吃端上桌,合共千年,称之为千岁宴!
我们听了目瞪口呆,台湾人连夜市小贩都那么有创意,我们打从心里佩服到五体投地!
台湾夜市可算一绝
台湾夜市,已经深入民间,几乎是所有赴台旅客必游之胜地,为台湾赚取非常多的外汇。
夜市中国俗称地摊,这种毫不起眼的微型摊贩,能搞到雅俗共赏、世人瞩目,台湾人此举可算一绝!
地摊经济尤其是夜市,是亚洲国家的特色,是吸引游客的最佳去处。
无论你身处亚洲任何大小城市,都有夜市的生存空间。
我最喜欢去旅游的临近地区是台湾和泰国,皆因他们到处有夜市可逛。
台湾的夜市以小食为主,什么大肠包小肠、蚵仔煎等,尽是一些不甚健康的食物,但老饕们趋之若鹜,我不常吃,但走走看看,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穿插,也蛮过瘾的。
泰国手工艺品取胜
泰国的夜市则有很强的在地特色,除了当地小食,我超欣赏他们的手工艺品,和大陆的手工制作各有千秋。
去年和一班好友旅游曼谷,到开张不久的IconSiam 购物广场用餐,商场业主非常有创意的把著名水上市场搬到商场底层,游客悠哉悠哉地享受冷气的同时,也能品尝泰国美食,画面至今还记忆犹新!
欧洲国家好像鲜有夜市,旅游区倒是有不少摆卖纪念品的摊贩。
我旅游水城威尼斯,就看到很多售卖大小面具的流动档口,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崇洋,发觉这些档主都很有礼貌和耐心,说起话来很优雅,我虽然听不懂意大利语,但听起来很舒服!
中国大陆的每一个大小城市,几乎都设有步行街,是年轻人和游客最喜欢逛的地方。
疫情过后的中国大陆,经济受重创在所难免。
中国支持地摊重回城市
中国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三届人大会议结束后的记者会,提出地摊经济保就业的重要性,此后地摊经济这词迅速在大陆蹿红,各地方政府也开始放松取缔流动贩商,支持更多地摊经济重回城市。
中国一些经济专家认为,只要大多数的城市规划出一些地区,让商贩和农民售卖他们的产品,就能填补至少5000万失业大军!
重塑地摊经济虽然引起一些不同声音和争议,但它的确在中国掀起了一阵旋风。
五菱汽车抓紧商机,推出所谓“摆摊神车”,很快在社交媒体爆红,并带动五菱汽车股价暴涨,盘中一度冲到120%!
摆摊神车的火爆,超出很多车商的意料,懵掉半天后其他车商也纷纷行动,借势“地摊经济”改装自己的货车,希望分一杯羹!
一时间,大陆的汽车股几乎全部暴涨,涨得有点莫名其妙!
提升经济立竿见影
我记得1997年的金融危机,马来西亚政府为了遏制失业问题也非常鼓励人民摆地摊创业。
当时发现原有的夜市规模突然变大,我家附近竟然多了几个夜市,那时还不盛行网上购物,这种举措对对提升经济活络度是立竿见影的!
中国政府为了救经济无所不用其极,地摊经济应该是暂时的措施,但最重要的关键因素是新冠疫情在中国已经逐渐平息,不担心因人挤人而感染病毒,当然中国政府对疫情也掌控得非常好,万一发生第二波感染也绝对应付自如。
我国能否像1997年那样,重启地摊经济以保就业?
我想现任政府不是没有考虑利用地摊经济来增加就业,只是目前国家还在疫情笼罩中,政府除了要担心新冠肺炎的传播,最重要的当权者还在继续争权夺利、各政党各有盘算,人民的福祉只能暂时摆一边 !
其实,提升就业机会未必只有摆地摊一途,小资加盟也未尝不是一个好选择。
我在上期的隐形冠军,就举例Marrybrown 快餐在4月疫情高峰期间,只花了1000令吉在面簿投广告,居然得到4000多个询价,可见捧着现金者大有人在,要不股市也不会屡创新高!
刚需生意疫期受落
疫情期间最受欢迎的生意,肯定和刚需有关。
我最近频频接到朋友的来电,询问如何建立加盟事业,都是刚需产品,如物流、餐饮、便利商店,甚至有24 小时健身中心,正磨拳擦掌计划在接下来的一年内开30 家店!
那些有中央厨房的餐饮业者,只要花一点心思,绝对能把影子厨房的概念发挥得淋漓尽致,和不同餐饮业者共享资源,创造双赢!
好友设计了一款“推荐代理”软件,就是把自家产品放在他的自制平台,把代理的名字链接起来用WhatsApp 推荐给消费者,后端就能计算佣金,非常简单粗暴!
非常时期用非常手段,疫情当前,死守“专业”已经不能解决问题,要活下去“不务正业”也行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退堂!
后记:
隐形冠军暂停一期,是因为冠军们有太多琐碎的事情要亲自跟进,不能准时赴约,加上我自己也忙,希望能尽快恢复和大家见面!
https://www.enanyang.my/名家专栏/“不务正业”闯出生路拿督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