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ype something and hit enter

Pages

Singapore Investment


On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757

小手川隆:日本散戶股神是怎樣煉成的?
小手川隆

引子
長期跟蹤格隆匯——港股那點事的朋友都會發現一個秘訣:格隆匯每周日分享的文章,一定都是格隆自己寫的文章。今天有所破例,格隆分享一個在格隆匯潛伏很久的日本“民間股神”小手川隆的文章。鑒於他並不知道如何完成寫作,只是提供了很多有關他自己的操作案例與投資報道,所以這篇文章實際算是一個對小手川隆自己提供材料的綜合整理。

中國股市最喜歡的一個運動是造神運動:這是基於中國股市本質的投機性導致的獲利的艱難——所以大多數人明知不可能,但也寧可相信存在股神,並樂此不彼把一批又一批股神推上神壇,然後這些股神又不堪重負,一個接一個隕落。

但,以這麽久與小手川隆的溝通,格隆相信,他確實做到了神一樣的回報:最關鍵的,他並不樂於宣傳自己,甚至從不代客理財——而這是多數中國股神造神運動後會做的一件事。

這也是格隆想把他介紹給大家的原因。

學習尼德霍夫起家的小手川隆
做投資的大多都知道美國天才投機家維克多•尼德霍夫(Victor Niederhoffer)的故事,嗯,就是大神索羅斯曾經的戰友,操盤手和顧問。但很多人知道他不是因為有多成功而是因為他失敗。對,在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60歲的投機天才破產了,當然作為傳奇人物,他很快又東山再起了,但是現在似乎沒人提到他近年有啥建樹。不過他破產後再起的1998年,日本NHK制作了一個電視節目《Money革命》,對美國當時蒸蒸日上的IT革命和金融創新進行全面報道,第一集就專門采訪了這個傳奇人物---維克多•尼德霍夫。

不過我要講的是股神不是這個美國佬,而是一個把他當偶像的日本人。這個日本人對他的美國偶像有多崇拜呢?他把自己的偶像名字作為在BBS上發言的ID了,嗯,這個ID是B.N.F,為什麽不是V.N.F呢?學過日語的朋友都知道,東方人(尤其日本人)舌頭不靈光導致英語發音怪異,V不是念作Bui就是念作B,總之,維克多•尼德霍夫就是這個日本新生代股神早期在網絡世界里不朽傳奇的起點了。

其實當時NHK那個節目自身既包含了日本人對當時IT革命以及金融全球化的影響積極評價的一面,也有對金錢遊戲本能的社會性批判含義。就在這個節目播出的前後,日本政府正在大力模仿英國的“金融大爆炸”,積極推動民間資金從儲蓄向投資轉移,金融機構服務的IT化開始真正起步,交易費用大幅下調,散戶被渴望吸引資金的機構們美其名曰為:個人投資家。不過讓日本政府大失所望的是,到今年6月末日本的私人金融資產總額已經從當年的1400萬億日元升值到超過1600萬億日元,但現金和存款比例基本沒有任何實質性改變。

不過這種宏觀上的缺陷絲毫不影響日本這個小島上誕生出大神級別的牛散。雖然日經指數在安倍經濟學刺激下,但現在也不過才回到歷史高點的一半多一點點,但是在過去的20年里,日本的牛散卻象雨後春筍般的不斷湧現。以至於今年9月,一家東京券商為其資產排在前100位的散戶們開了個晚宴,據當日有資格參加的一位格隆匯會員朋友說,他們100人在該券商的平均資產超過200億日元。不過他們的故事總的來說都比不上B.N.F那樣具有傳奇色彩,因此我們還是回到股神誕生的現代都市傳說上。

貌似技術天才?

那麽股神到底怎麽練成的呢?在拜大神前,我們先來看看他的一些交易,大家看下面這些股價走勢圖和交易時點,有什麽發現嗎?沒錯,按我們中國股市一些從來看不起他人的牛掰語言水說,總的而言,“丫的是短期交易,很多時候都跑的太早嗎”之類的答案最多,也有不少有經驗的A股散戶朋友也很快發現,這個交易者老是在底部介入,把握時機的能力似乎很強,但是從股價走勢來看沒有一只算得上大牛股,靠看圖做短期交易賺錢的牛人咱們A股也比比皆是。

這些理解都很正確。不過也正是憑著這些看似平凡的交易,這個日本小夥子很快從只有160萬日元的小散蛻變成為日本新生代股神的代表人物——他叫小手川隆。

當然這些交易發生的歲月里,誰也不知道這是個什麽樣的人。當時還是2000年代初期,他用B.N.F的ID在日本最大的BBS網站2chanel上和其他網絡流忙以及DIao絲散戶們交流每天的交易心得,除了覺得他對交易還是蠻有心得而且“蠻拼的”每天大量交易之外,大家也沒太多關註他。就像現在很多QQ群里小散們膜拜股市神棍那樣,漲了就山呼大神,跌了就一篇哀嚎。但日複一日,漸漸的他貼出來的交易記錄顯示單日盈利很快超過了一般日本白領的平均年收,這種不合常理的資金規模讓BBS上“理性的”diao絲們出離憤怒,一陣猛烈的臭罵和尖酸的諷刺很快讓這個叫做B.N.F的ID從那個日本最為自由而且無奇不有的網站上消失了。就像你是曾經在新浪BBS上活躍過的用戶,還記得多少曾經的ID呢?對,大多都化為春泥,撒喲那拉了。

JCOM一戰被迫曝光

但是時間轉眼到了2005年12月8日,也就是B.N.F逃離BBS大約一年半左右,日本證券史乃至全球發達國家證券史上都難得一見的肥指事件發生了。一只叫做JCOM的新股上市的當天,當時的瑞穗證券有一個倒黴蛋交易員下錯了單,把JCOM一筆“61萬日元賣出1股”的單下成了“1日元賣出61萬股”,而臨近開盤時很多人都下出一股90萬日元左右的價格等著買入。雖然日本也有單日股價變動幅度的限制,不可能以1日元的價格成交,但是61萬股是該公司發行股票總數的42倍,被這麽大的賣單出現把很多散戶嚇懵了,瘋狂的割肉出逃。但是只要是看過公司招股書的人都知道,這個原本不可能出現的賣單一定是錯單了,而瑞穗證券在東京交易所沒有強行撤單的情況下,只好自己掏錢反向買回JCOM股票,於是股價很快從跌停拉回到漲停。

這個千載難遇的機會被不少機靈的交易員們抓住了,當天媒體鋪天蓋地的報道哪些券商特別是歐美外資大行交易員在這筆交易中賺了N多的錢錢,言下之意是藍眼睛們都是不靠譜的,道德良心都被狗吃了。但實際上,這些賺大錢的外資投行的交易員並不都是藍眼睛,很多就是當地日本人,而且並不為人所知的是這里面還有一位為格隆匯會員的中國人,按照他的回憶那天他和另一位同事在一個小時內為UBS賺了接近2億美元,但結果是在日本強大的社會輿論下,無論是外資還是日資都把獲利捐出來作為券商行業的基金,咱們這位不知道是幸運還是倒黴的朋友還被禁止交易好幾個月。去年秋天格隆在北京調研時遇到他,已經在香港和夥伴經營一家對沖基金的他對此段歷史依然還憤憤不平。

他的不平是有理由的。當天最吸引日本大眾眼球不是這些大公司的精英交易員,而是三個日本散戶,其中兩人通過JCOM的交易賺了6億日元,另一個多達20億日元。準確的說,最讓大眾羨慕嫉妒恨的其實是其中兩個年輕的散戶,因為一個賺了5.6億日元的那個是自己開公司的老板,有錢炒股不算啥。但另兩個都是沒工作的年輕人,嗯,就是咱們這些年說的“三無青年”或者“啃老族”。他們的利潤沒有一分錢需要退還,很多人都認為這個錯單造就了兩位億萬富翁。但實際上,當日賺取20多億日元意味著必須動用超過40億日元的資金。也就是說這兩個所謂的“散戶”,原本就是億萬富翁。由於這個賺了20多億的牛散買的太多原本不存在的低價股票,大部分持倉是第二天證券公司用現金直接交割,按照規則他的名字被公布在大股東名冊上,世間才知道東京近郊還有一個叫做20多歲的叫小手川隆的diao絲青年這麽牛X閃閃。那麽問題來了?那麽多的錢錢從哪里來的?反正中國山東至今還沒發現這麽牛的diao絲牛散。

事情到了這一步,他也知道媒體不會放過他,終於在雷曼危機後,主要是2008-09年期間,他才接受了大大小小各種媒體的采訪,於是他的經歷逐步為人所知。但至今依然有很多人認為這個人不過是證券公司編造出來的“影武者”,用來騙散戶傭金的。只是JCOM事件後,很快有人發現他的名字還出現在其他股票的大股東名冊上,以至於現在每次日股的四季報出來都會有人去尋找他的名字,看看他還拿著哪些股票。隨著時間推移,另一個JCOM事件里賺取超過6億日元的散戶也被挖掘出來,讓大家驚訝的是,這個人當年和小手川隆一起混BBS的,當時其ID是CIS,和B.N.F還有過不少對話,這些歷史被人緊急挖掘出來,成為了解他們交易規律最為寶貴的歷史資料,現在也是不少新手散戶們膜拜的聖經。

不同於小手川隆。CIS在中國很出名,是因為他今年接受彭博采訪而被內地網友瘋狂轉發。CIS被稱作日本最牛散戶,據稱年間交易金額超過萬億日元。但是他從來沒有公開過自己的容貌和交易手法。唯一能作為其見證的公眾人士是當年一起混BBS的戰友B.N.F,也就是小手川隆。他們不僅早期在BBS上交流,也在頂級散戶的私下聚會中有過幾次實際接觸。但這些新生代股神中,只有小手川隆不僅接受過雜誌的采訪還上了很多次電視,其中包括日本最具有批判精神的新聞主持人久米宏。久米宏當時剛從自己的招牌新聞節目隱退不久,但依然影響力巨大,因為他是日本民間媒體里最有性格的主持人,在節目里好幾次當面讓幾任總理大臣下不了臺。但不懂投資的他成為至今為止最有時間近距離觀察日本三無首富實際操作數百億日元在股市廝殺的見證人,不知道算不同業界人士的巔峰對決還是歷史性機會的浪費。

那期間,久米宏見證了股神因為抄底雷曼的股票在9.15損失數億,但到了年底又多賺回來12個億日元。但日本最牛新聞主持人兩次電視采訪,也沒能告訴大家日本最牛散戶是怎麽煉成股神的。他的節目和威信只是告訴大家股神真的降臨日本了,股神是多麽的不花錢,然後股神是多麽的有錢。最牛新聞主持人的結論是:新日本人誕生了!其實潛臺詞是,那麽有錢還不花錢,結果自然是通縮。

股神怎麽不花錢呢?小手說他在新買的高級公寓樓下就近找了個小巷里的面館請大名鼎鼎的久米吃了260日元的面,嗯,滿大街最便宜的那種面。日本的廣大人民群眾只能在電視那邊或者光纖的那頭巴巴等著看年底股神的資產到底增加了多少日元。就像山的那邊,海的那邊,真有一群藍精靈。後來股神也不上電視了,大家只能等四季報出來去一頁一頁的尋找藍妹妹的身影。

當然股神的存在自然讓日本輿論驚呆了,日經新聞具有20多年的經驗的老牌記者,大型券商的策略分析師都用不同疑問式對其表示質疑。但是悲催的是,他們的疑問很快被網友們給否決了,因為他們都犯了很低級的錯誤。90年代中期橋本內閣推動的金融大爆炸改革雖然沒有徹底改變日本的金融結構,但金融生態的確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以前的常識不再適用了。股神大學畢業時沒有去找工作,直接以160萬日元起步炒股的一個原因就是互聯網帶來的信息開放和交易成本大幅下降。散戶對股市的影響甚至超過了日本國內的金融機構,到現在日本股市的買超和賣超金額,多數時間是外資和散戶的相互反向操作(見下圖)。

股神有哪些特質?

東拉西扯說了這麽多,那麽股神到底怎麽煉成的?除了他自己其實沒人知道。從他過去在BBS的留言和接受采訪時的情況來看,他的當日交易很少,一般會持有數日。更多細心的網友整理了那些有限的資料,包括前面我們看到的那幾幅股價走勢圖,發現他買入的標準似乎是股價偏離200日均線20%,賣出時機是回到200日均線的10%左右。看起來似乎有道理,畢竟完全不看報告,不做調研,除了技術分析還有啥呢?最近他常年的好基友CIS接受彭博采訪時就重複了他們的原則:買大家都在買的,賣大家都在賣的。但對於普通散戶而言,這話跟沒說一樣。就像當年那個在春晚上靠馮鞏賣頭發的德國光頭佬說:不知道怎麽踢球?把球往門里踢!但丫的最後是沒有把中國隊帶進世界杯的。

不過我們還是能從小手發給我們的資料里發現一些蛛絲馬跡。股神的生活簡樸,目的是專註,交易就是他的人生。跟人交往絕不失禮,但也絕沒有一般日本人那麽多禮。這種氣質,在很多日本的專業人士身上都可以找到,日本人叫做“職人”精神。嗯,翻譯過來,就是最近網上很流行的所謂“匠人情懷”。悲催的是,格隆問一個出身四川的業內人士匠人的產品究竟如何時,得到的回答是:錘子。。。

那日本的“職人”怎麽樣呢?就像日本體育界公認的棒球天才鈴木一郎幾次在接受電視采訪時都反複解釋的那樣:自己的巔峰狀態完全是來自對基礎的不斷重複---從用腦記練到到身體記,直到可以自然反應。小手川隆說自己僅僅看過一本入門書,對交易的熟悉完全是反複練習造就的。但是不為人註意的是,大學是法學系專業的股神對宏觀的理解實際上也非同尋常。在2004年,也就是H股開始起步的那一年的某一天,他在BBS的一個帖子里對日本和中國介入匯市的影響做了很初略的分析,當時他預計會引發基礎原材料商品市場的泡沫,並在4年後到達頂點破滅。後來具體發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

這種洞察力不大像是與生俱來的,他也不認為自己是天才,但這不是我們一般意義上的謙遜,更像是實事求是的坦然。同樣是2004年初的一個帖子里他寫道:看了NHK的貨幣革命,維克多•尼德霍夫真是個天才,我真心認為他才是天才。花了一年半把180萬日元做到1億日元以上時,我感覺尾巴都要翹上天了。但看了維克多的成績,才知道自己多麼的渺小。1000萬虧50萬和10個億虧5000萬的難受,只有做到10億以上才知道區別。做股票可能不能像維克多那樣太過天才,做到比普通人好一點點大概最好。

著這樣嗎?要成為股神,要訣大概就是能做到比普通好一點點,恩,一點點!

一點點需要的就是只是專註和徹底。對投資的專註,把適合自己的投資風格貫徹到底。股神是怎麽專註的呢?除了不買汽車,不帶1萬日元以上現金之類的怪癖之外,對別人的錢完全不感冒。投資界大神的孫正義曾專門找他管理自己的私財,一口就被回絕了:別人的錢管不過來。的確,久米宏采訪他的時候,超過200億的資金每日高速交易已經讓他經常累得跟狗似的。很快他就花了170億日元在秋葉原買了一棟新的大樓,後來買了第二棟,最近小手說他在涉谷的三岔路口買了個很小的地蓋了一棟樓,很快有人質疑涉谷這塊地面積那麽小,蓋得估計都找不到租戶。但是竣工一看,大家發現那棟樓臨街一面巨大的液晶廣告屏才不由得感嘆,股神做地產還是神。那麽你可能要說了,都兼營做地產了還算什麽專註和徹底呢?請看本文的題目和前面那些股神曾經的實戰交易解說圖:我們只討論股神是怎麽煉成的!至於你練成股神後要轉業什麽的,到時候再說吧。

後期我們會專門再分享小手川隆的一些實戰操作心得。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