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學投資之後,
很多人最擔心的事情就是遇到崩盤大賠,難以去面對市場中的不確定性。
之前市場先生在FB上曾經分享我自己的10條長期投資思路,
以下做整理,以及更細節的補充:
市場先生的10條長期投資思路
1. 考慮我現在的年紀,我這輩子進入投資市場到離開的時間,整體投資期限一定會超過30年。
市場先生提示:你的「投資期限」會影響許多決定的成果與風險。許多人沒思考過這件事,導致他們的每個決策的結果往往都超乎預期。
可閱讀:你的投資期限是多久?一個風險投資的小故事
2. 如果我會在投資市場裡待30年,根據過去歷史上股票市場的表現,過程中我幾乎一定會遇到大型的崩盤,少則1~2次,多一點遇到3~5次都有可能。既然一定會發生,那就得提早做好心理準備以及應對方式。
市場先生提示:你對崩盤了解多少?無論是否能避開,想在崩盤時逢低進場,都要先對它有足夠的了解。
可閱讀:什麼是崩盤?如何從股市崩盤獲利?
3. 我相信長期而言,分散投資在美國股票市場,賺取全球企業創造的報酬,參與經濟和科技的成長,即使不避開崩盤,長期而言能得到正報酬的可能性極高。我無法保證自己的選股能力必然有勝過大盤的成果,因此分散投資是必要的。
市場先生提示:你的信念不一定會跟我一樣,因此方法可能會不同。但重要的是,你是否知道些別人不知道的事、能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也許分散投資會比集中投資更好。
可閱讀:什麼是分散投資、集中投資?
在分散投資當中,ETF是一般人最方便可以分散投資的工具,
可閱讀:ETF投資新手入門懶人包
4. 我並沒有預知崩盤的能力(真的沒有),也沒有保證避開崩盤的技巧和經驗。然而如果貿然離開市場,比起持有現金避開崩盤,更多可能是會錯過股市的長期成長。
市場先生提示:擇時能力,也就是選擇進出時機點的能力,這點非常困難,因為你很難用更少的資金創造更高的報酬。即使是一流的專業人士,許多也只是透過擇時調整資產配置比例。而我自己觀察到的狀況是,坊間許多買進賣出時機點的教學,都沒有把”持有現金報酬”算進去,以及沒跟指數做比較。
例如:你有100萬可運用資金,用了某個選擇時機的方法分批投入10萬,賺取20%報酬,實際上你只賺取2萬,報酬是 2%而不是20%。這樣一來你必須做對10次決定且全都正確,才會有真正你心中20%理想的成果。
5. 我投入的資金並沒有急用,未來30年都不拿出來也沒關係。所以可以避免臨時需要金錢,導致出場在不適當的時機點。未來持續投入的資金也都是如此。只要不會犯這個錯誤,剩下的就是考慮避免自己情緒造成錯誤的行動。
市場先生提示:投資只能用閒錢,反之隨時需要被動用的資金,無法承受風險。許多人常常忽略基本的緊急預備金以及保險,認為那些錢應該一併來投資增加報酬。但事實上,沒有承擔風險能力的人是無法得到任何額外報酬的。
可閱讀兩篇文章:緊急預備金該準備多少?、保險該如何規劃?
6. 在資金長期不需動用的前提下,總資金投入越高比例,能得到報酬越高。就長期而言,應該盡可能高比例投入、避免大量的持有現金。就歷史經驗而言,拉長時間後現金的購買力會受通貨膨脹侵蝕。
市場先生提示:通貨膨脹每年影響約1%~3%左右,乍看很小,但如果拉長到10年就是10%~30%,當資產小的時候感受可能不明顯,但如果你有1000萬現金,就等於被吃掉100萬~300萬購買力。當然,有適當的配置後期時就不必對通膨過於恐慌,因為這是無可避免的事。
可閱讀:什麼是通貨膨漲?
7. 考量投資的資金盡可能大比例投入的情況下,我能承擔的總資產波動約為30%左右,超過這個數字我就會感到不舒服。為避免自己的情緒影響投資成果,根據這個數字,手上持有高風險資產(如股票)配置比例最高應該在60%以下。透過資產配置,分散在股市、債市和其他資產類別上,也許最終總報酬會輸給100%投入股市,但風險較低、能進一步提高未來的確定性。
市場先生提示:你能承擔的波動非常關鍵,一但你無法承擔,那後面無論是否有更大的成長都與你無關,因為你會受現實壓力或心理壓力被迫賣在某個低點。而避免這種現實和心理壓力的方法,就是根據自己資金可運用時間,以及評估心理能承擔的風險。資產配置,則是幫助你保持在風險可接受前提下,最大化你投入資金的方式。
可閱讀:什麼是資產配置?
8. 如果遇到熊市崩盤,長期而言通常是更好的投入機會,如果手上有多餘的現金,可以優先投入高風險資產。但考量選股並不容易,保持一定程度分散投資,能得到相對高確定性的結果。至於牛市多頭,我並沒有能力預判出它何時會中止或反轉,因此除非出現極端不理性超漲,否則都按照原本計畫進行。
市場先生提示:長期來說我們很難在事前預測高低點,頂多在事後看出端倪。如果你有能力事前預測高低點,那你就去做吧。但如果沒有能力,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預測,定期定額是個常用的解法,它不是最好的方式,但也並不壞,勝在簡單。但提醒一點常見誤解是,定期定額指的是投入未來新的現金流收入,並不是要你保留大量現金等到未來才分批投入,畢竟現金報酬接近零。
可閱讀:定期定額是什麼?
9. 對我而言,最大的風險是最初假設發生錯誤,也就是美國和全球經濟陷入極長期的衰退、企業沒有利潤或者利潤大幅衰退持續很長時間。歷史數據終究只是參考,畢竟我無法100%準確預測未來,所以分散投資,以及配置多元資產是必要的。另一個風險是當離開投資市場時,剛好時間點遇到崩盤和熊市,為了避免賣在低點,出場時會考慮固定百分比分批出場,減少這個問題。如果沒有急著用錢或者財產繼承考量,則會以4%法則提領方式讓資金繼續停留在市場。
市場先生提示:歷史數據永遠只是參考,未來也許有效、也許失效、也許短暫失效,只有離開市場時你才不再承受風險。4%法則是個不用完全退場,能持續保持資產永久領取現金流的方式,但它有許多注意事項要留意。
可閱讀:什麼是4%法則?
10. 對我而言,時間的價值遠高於金錢,投資只是讓資產成長的輔助工具之一,我經濟來源並不完全依賴它,所以以被動投資為主。我也會透過主動投資追求超額報酬,但考量能力、風險以及時間成本,主動投資的比例最高不會超過20%資金,除非我能力有提升,否則比例不會更高。
市場先生提示:如果要我給新手一個建議,我會說:「想像一下現在你有1億,你會怎麼分配你的資產配置、承擔多少財務風險、和如何規劃消費支出?」也許你會發現你比你想的還要保守,而且不願意花費過大的力氣在投資上。但我們在錢不多時,行為卻往往相反,承擔大量風險、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在研究投資上。
建議閱讀這篇文章:學習投資理財,你應該從假裝自己是有錢人開始
也許看完你會有些不同的想法。
上面這10條是我自己一部分的投資邏輯
裡面有包含我自己的能力與條件範圍,以及對市場做出的假設,
每個人的條件狀況不同,知識資訊以及做出的假設也不同,因此結論方向不一定會一樣。
我想說的是:
「我們無法預測未來,這並不代表我們對未來一無所知、無法做出準備。」
未來總有些事情是必然或極大可能發生、可被預期。
例如:在學生的年紀,盡管暫時看起來無憂無慮,
但其實當下就可以預期自己將來數年後要出社會、要工作養活自己和家庭、收入會影響生活品質、更長遠的某一天體力會衰退無法再工作…等等。
儘管我們無法確認過程的細節和時間點,但也能抓住許多重點,藉此我們就能提早評估自己的財務規劃。
當你有做出預期並做好準備,
未來許多事情對你而言,就不再是意外,甚至有可能帶來好處。
例如前陣子股市動盪時,
有些人表現的很恐慌,因為崩盤對他們是意外的災難,
有些人則是很興奮,因為崩盤對他們是意外的驚喜,
有些人則無動於衷,因為這一切並沒有超乎預期。
有句話叫做:「以終為始。」
意思是你必須先知道目的地在哪裡,站在終點回頭思考,才能確保自己開始執行的方法與前進方向正確。
如同之前一篇文章分享有提到:「投資之前,先思考自己的投資期限。」
其實就是站在終點思考,對未來做準備跨出的第一步。
最後市場先生想說的是,
除非你過幾天後就不碰投資,不然長期而言碰到崩盤幾乎是一種必然。
既然是必然,
我們所該做的,並非是去擔心大跌崩盤,而是思考它對我們投資的意義,以及做好相應的準備。
希望這10條思路分享能對你的投資有一些幫助。
共勉之。
市場先生 2020.05分享於FB
https://rich01.com/invest-begin-with-the-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