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女兒開始喜歡訓練,我嘗試稍為加強訓練的強度,練習的過程中看到她不停喘著氣,打到差不多走不動了,她仍堅持要練完整籃多球,我心總是怕她太累。怎料離開時,她竟然跟我說︰「爸爸,下次我要打兩個小時。」作為爸爸的我,很有感受,想起自己小時候練球的情景,回想起當時自己的心態,對於自己喜歡的東西,總會自發性地努力,不用父母安排,也不用強迫,因為目標永遠只出現在自己的眼裡。這些年來,我明白到只有自發的努力,才能真正把事情做好,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會明白,過程比結果更重要。今天,我很高興,高興不是她打得好與不好,而是看到女兒自發努力去做一件事,透過運動去磨練心志。因為喜歡,才會專注,才會有目標,才會想進步。
當了六年爸爸,這些年來經常出席家校的活動,與其他家長相處多了,感受很深,發覺現世代的家長與我們父母年代有很明顯的分別。今天,普遍家庭的資源比上一代充裕,除讀書以外,一般都會讓子女上不同的興趣班,參加朗誦、合唱團等等,時間表總是排得密不透風。然而,這並不代表他們著重全人發展,或擺脫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反而是將「贏在起跑線」的心態發揮得更淋漓盡致,正確點來說,是「本末倒置」。
香港的家長大多目標為本,不論讀書、學各種樂器(有家長/學校說鋼琴不算,我心想鋼琴怎可能不算樂器?一問之下,原來家長/學校認為鋼琴是必須的,所以不算額外需要學習的樂器,神邏輯也)、上興趣班,就連做運動的「目標」都非常明確和一致,全都圍繞著升學的目的,因他們認為要入讀名校,若只靠讀書,很難讓小孩突圍而出(家長們慣常用”outstanding”一字),必須要有一些體藝特長相助,家長們普遍稱為「特異功能」。
那為何一定要入讀名校?因為普遍家長都認為子女入讀名校,將來比較容易「成功」,那成功又是如何定義呢?不好意思,我總是太多問題。但我認為,大家在「努力」之前,有必要先搞清楚以上的問題。以我的觀察,普遍的家長們在「發力」之前都未弄清楚深層次的目的 — 你希望你的子女將來如何「成功」?相信大部份人都從未思考這個問題,見到同學家長報興趣班,便連忙地死跟,怕執輸,甚至要報更多,不知不覺子女的時間表都給填滿了,而子女的所有時間都是父母為他們安排的,子女是在走「被安排」的路,而不是走自己所選擇的路。家長們都忽略了讓子女自發努力的過程。難怪香港多年來只盛產專業人士,而缺乏成功的創業家,試問一直在「被安排」下成長的人,除了成績優異,多才多藝,又怎能擁有創業家的創意和抱負?
有部份家長重金禮聘專業教練私人教授子女,為的只為儘快參加比賽,取得獎項,有助升學。這種情景在現今世代經常在比賽場館出現,家長獲獎心切,經常出現投訴對手甚至球證的情況,子女看在眼裡,會形成怎樣的價值觀?參加比賽,得獎只是錦上添花,而我則更珍惜子女在比賽場上面對失敗的經驗,這對小朋友將來的成長相當有幫助,要明白「越想得到真正的成功,便越需要累積更多失敗的經驗」。
以上反映了現今社會部份家長的短視,也扭曲了體藝對小朋友成長的真正作用。作為家長,應多了解子女,發掘他們的興趣,培養他們自發努力的動機,切勿過份規限子女的路。作為父母的我們,也許是時候反思一下,你一直想子女將來得到的「成功」是否真正的「成功」?
http://starnman84.blogspot.com/2019/05/blog-post_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