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某某人說,冷眼的著作,已經重閱了兩次。有些甚至讀了三次、四次,其中聽過最多的重讀次數,是五次。這些人當中,不乏資深投資者。
冷眼的用字淺白,說的道理也很淺,解釋東西鉅細靡遺,可說是一讀就懂,閱讀速度快的人,一本書一天就可以讀完,為什麼許多人還要一讀再讀?
很多有用的知識,都是來自至淺至簡的道理。也許因為太簡單,而容易被忽略和遺忘,所以,我們得多讀幾遍,才能記取。當某人在投資路上迷失時,或是對價值投資動搖時,就常聽到有人給予建議:去重讀冷眼的書吧!
《遊手好閒的爸爸》發表於2007年7月23日《冷眼分享集》,原文如下:
本文所述,是關於一位同學的爸爸的故事。
這個故事,宛如一顆芝蔴般大小的種子,這枚叫股票的種子在我心中發芽、生根、長大,使我跟股票,一輩子結了不解之緣。
話說1960年我高中畢業後,深感英文程度不夠,難以覓職,就進入一間補習性質的學院去讀英文。
這間學院所收的,都是政府英文學校的初級文憑落第生。
跟我同座的同學,是一位十六歲的小伙子,功課差得很,只是敷衍著過日子。
他每天由司機載送上學,可見家境挺富裕的。
我是個超齡的窮學生,每天要替人補習兩場來賺取學費,對這樣的一位同學,一方面是羨慕,一方面也是好奇,就問他:“你爸爸是做什麼職業的?”
他說:“他沒有工作”。
我的好奇心更重了,問他:“沒有工作,靠什么生活?”
他的回答更妙:“別人寄錢給他囉!”
我問:“誰寄錢給他?”。
他也說不清楚,總之,他知道有人定期把錢寄到他家裡,他父親只把支票放進銀行,就用之不盡了。
我真的很想弄清楚,為什麼人家會寄錢給他父親呢?
我追問得多了,大概他也想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就回去問他母親,然後回來告訴我:是“股票”。
他說是他祖父買的“股票”。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股票”。根本不知道是什麼東西。
後來慢慢的聽懂了。原來他的祖父是一名礦家,父親自小嬌生慣養,不事生產。
他的祖父怕他的父親沒錢受苦,就買了大批的錫礦股和樹膠股,遺囑寫明白不准出售,只准收股息。
那時的錫礦和樹膠股股息異常豐厚,週息率十多巴仙的比比皆是。他的父親定期收到這些錫礦和樹膠公司派發的股息,過著富裕的生活。
我的興趣,一向是文學,小學時窮追武俠小說,初中時醉心新文學,高中時嗜古文如命。
喜歡文學的人,視財經書籍為畏途,我在新加坡的新聞工作者訓練課程,也沒財經新聞這一科,所以對財經一向是很陌生的。
直到我做記者的第二年,才下決心搞財經。
靠股息過活
實際上,我開始時研究的是經濟,後來發現經濟的範圍太廣,不易專精,乃決定研究一個課題“英國殖民地政府怎樣控制殖民地的經濟”。
在對這個課題進行研究後,發現除非我了解股票和股市,我是不可能澈底了解殖民地政府搜括殖民地財富的手段的。
就這樣我轉而研究股票。在研究過程中,我想起了那位同學的父親的“財源”,這正符合了我的夢想,就一頭栽進去,從此就沒有回過頭。
只要投資觀念正確長期累積好股,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像“遊手好閒的爸爸”那樣,靠股息生活。
後記:
不知為何,每次重讀這文章,都覺得好笑,也許是感覺太過戲劇性了。比如那個好命同學對於冷眼詢問的回答,說是有人定期把錢寄到他家裡,他父親只把支票放進銀行,就用之不盡了。他根本不知道錢從哪裡來。結果被不斷逼問......
我非常喜歡這個故事,覺得很生動,而且可以啟發某些人對股票投資的興趣,所以我不厭其煩地把這個故事複述給身邊的人聽。
我自小的興趣就跟冷眼很像,喜歡文學,小學時期沉迷武俠小說,中學喜歡古典詩詞。“喜歡文學的人,視財經書籍為畏途”,沒錯,求學時期,我是從不碰報章財經版的,對經濟也是一點興趣都沒有。
雖然我對經濟,股票毫無興趣,但我卻被“遊手好閒的爸爸”以及“每個月有人把支票寄來我家”背後的緣由所吸引,也許就因此造就了今天這個對股票投資和累計股息/被動收入充滿熱忱的我。
自此,我開始種股。灑下種子後,就等待每年收成的季節。隨著灑下的種子愈來愈多,收穫也愈見豐富。
投資多年,每一次收股息,不論多寡,我都是以一顆愉快感恩的心來收取。感恩當初啟發我走這條路的人,也感恩組合裡的多家公司,都持續不斷努力為股東們賺錢,並把盈利分派給大家。
灑下的種子,若沒有陽光和雨水,又豈能發芽成長,長成豐碩果實?
http://walkersinvestment.blogspot.my/2015/09/3.html
冷眼的用字淺白,說的道理也很淺,解釋東西鉅細靡遺,可說是一讀就懂,閱讀速度快的人,一本書一天就可以讀完,為什麼許多人還要一讀再讀?
很多有用的知識,都是來自至淺至簡的道理。也許因為太簡單,而容易被忽略和遺忘,所以,我們得多讀幾遍,才能記取。當某人在投資路上迷失時,或是對價值投資動搖時,就常聽到有人給予建議:去重讀冷眼的書吧!
《遊手好閒的爸爸》發表於2007年7月23日《冷眼分享集》,原文如下:
本文所述,是關於一位同學的爸爸的故事。
這個故事,宛如一顆芝蔴般大小的種子,這枚叫股票的種子在我心中發芽、生根、長大,使我跟股票,一輩子結了不解之緣。
話說1960年我高中畢業後,深感英文程度不夠,難以覓職,就進入一間補習性質的學院去讀英文。
這間學院所收的,都是政府英文學校的初級文憑落第生。
跟我同座的同學,是一位十六歲的小伙子,功課差得很,只是敷衍著過日子。
他每天由司機載送上學,可見家境挺富裕的。
我是個超齡的窮學生,每天要替人補習兩場來賺取學費,對這樣的一位同學,一方面是羨慕,一方面也是好奇,就問他:“你爸爸是做什麼職業的?”
他說:“他沒有工作”。
我的好奇心更重了,問他:“沒有工作,靠什么生活?”
他的回答更妙:“別人寄錢給他囉!”
我問:“誰寄錢給他?”。
他也說不清楚,總之,他知道有人定期把錢寄到他家裡,他父親只把支票放進銀行,就用之不盡了。
我真的很想弄清楚,為什麼人家會寄錢給他父親呢?
我追問得多了,大概他也想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就回去問他母親,然後回來告訴我:是“股票”。
他說是他祖父買的“股票”。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股票”。根本不知道是什麼東西。
後來慢慢的聽懂了。原來他的祖父是一名礦家,父親自小嬌生慣養,不事生產。
他的祖父怕他的父親沒錢受苦,就買了大批的錫礦股和樹膠股,遺囑寫明白不准出售,只准收股息。
那時的錫礦和樹膠股股息異常豐厚,週息率十多巴仙的比比皆是。他的父親定期收到這些錫礦和樹膠公司派發的股息,過著富裕的生活。
我的興趣,一向是文學,小學時窮追武俠小說,初中時醉心新文學,高中時嗜古文如命。
喜歡文學的人,視財經書籍為畏途,我在新加坡的新聞工作者訓練課程,也沒財經新聞這一科,所以對財經一向是很陌生的。
直到我做記者的第二年,才下決心搞財經。
靠股息過活
實際上,我開始時研究的是經濟,後來發現經濟的範圍太廣,不易專精,乃決定研究一個課題“英國殖民地政府怎樣控制殖民地的經濟”。
在對這個課題進行研究後,發現除非我了解股票和股市,我是不可能澈底了解殖民地政府搜括殖民地財富的手段的。
就這樣我轉而研究股票。在研究過程中,我想起了那位同學的父親的“財源”,這正符合了我的夢想,就一頭栽進去,從此就沒有回過頭。
只要投資觀念正確長期累積好股,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像“遊手好閒的爸爸”那樣,靠股息生活。
後記:
不知為何,每次重讀這文章,都覺得好笑,也許是感覺太過戲劇性了。比如那個好命同學對於冷眼詢問的回答,說是有人定期把錢寄到他家裡,他父親只把支票放進銀行,就用之不盡了。他根本不知道錢從哪裡來。結果被不斷逼問......
我非常喜歡這個故事,覺得很生動,而且可以啟發某些人對股票投資的興趣,所以我不厭其煩地把這個故事複述給身邊的人聽。
我自小的興趣就跟冷眼很像,喜歡文學,小學時期沉迷武俠小說,中學喜歡古典詩詞。“喜歡文學的人,視財經書籍為畏途”,沒錯,求學時期,我是從不碰報章財經版的,對經濟也是一點興趣都沒有。
雖然我對經濟,股票毫無興趣,但我卻被“遊手好閒的爸爸”以及“每個月有人把支票寄來我家”背後的緣由所吸引,也許就因此造就了今天這個對股票投資和累計股息/被動收入充滿熱忱的我。
自此,我開始種股。灑下種子後,就等待每年收成的季節。隨著灑下的種子愈來愈多,收穫也愈見豐富。
投資多年,每一次收股息,不論多寡,我都是以一顆愉快感恩的心來收取。感恩當初啟發我走這條路的人,也感恩組合裡的多家公司,都持續不斷努力為股東們賺錢,並把盈利分派給大家。
灑下的種子,若沒有陽光和雨水,又豈能發芽成長,長成豐碩果實?
http://walkersinvestment.blogspot.my/2015/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