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洒马用RM100千在2015年到2018年,把投资股票的基金滚到RM800千。
我也是同时期开始投资。但是,资金越滚越少。因为赚少亏多。吸取潇洒马的经验。重新开始。
潇洒马🐎:
【如何从投资1千慢慢到收股息4万】
记得当初笔者在初入股市时,基本上保持忐忑的心情,因为周围的氛围都是买股票会破产,会跳楼的,不要去赌博。所以笔者一开始投入的资金大约马币1千
第一支笔者买的股就是Igbreit,当初买入的价格是1.32,笔者在1.54卖出。就因为这一次的买卖经验,让笔者明白到,当好的公司股价在低点或者不合理的价位时,应该敢敢买入(拯救公司的概念)
就这样让笔者慢慢的留意好的公司的股价,是否值得进场拥有他。在这里笔者就分享下曾经买过的公司如下:
➡️Gkent
➡️Topglov
➡️Kawan
➡️Hevea
➡️MKH
➡️Carlsbrg
➡️Heim
➡️PBbank
➡️Padini
➡️Mieco
➡️Oldtown
➡️Opensys
➡️Chinwel
➡️Cscstel
➡️Tnlogis
➡️Petronm
➡️Bpplas
➡️LPI
➡️Hengyuan
➡️Tambun
➡️Gamuda
➡️Hibiscus
➡️N2N
➡️Pie
➡️Maybank
➡️Ambank
➡️Harta
➡️Spritzer
➡️SJM(港股)
应该没有遗漏吧😄😄
股市里,想要快速加快自己的被动式收入(股息)基本上需要2个引擎:
1)主动收入(Active Income)
2)被动式收入【以拯救公司的概念买入公司】(不管是成长型,还是稳定性,还是大象型都好,只要有难,就应该拔刀相助)
所以笔者决定同时间启动两个引擎(主动收入+股票)一起进行,这样才能快速达到我的目标(4万股息)
就这样每一个月省下来的钱(薪水的70%)都一律放进去股市里,这个动作笔者维持了3年都不断把股市的CDS Acc 当成saving Acc,只进不出,不断的买入上面的公司,虽然这3年很苦,但是为我接下来打了良好的基础。
这三年大概投入的资本大约100千左右,相信这个也是就是【工作的复利】,往往很多人认为复利只有在股市里才会发生,但是对于笔者来说,复利其实也可以用在工作上的。或许你会认为你现在所做的工作薪水不高,但是你真的认真把其他人不愿意吃的苦都坑下去,你最后得到的薪酬其实往往都会大于你第一年的薪水好几倍。
打个比方第一年新手的你,什么也不会,但是你
1)很认真对待每样事情
2)把工作不只是做到100分,而是做到500分
3)把公司当自己的
4)公司的进步,你比老板还紧张
随着时间+努力,你的薪水肯定会翻很多倍,因为每一个老板都愿意用高薪留下人才(他们不需要烦的东西,你帮他解决掉)这样你所可以投入在股市里的资金就会好像雪球这样翻很多倍。因为笔者相信,上天不会亏待勤奋好学的你,所有的努力将会得到回报。
笔者当年做了几笔翻倍的股,为接下来打了良好的基础,当中笔者最记得的应该有SJM(翻了110%)hengyuan(翻了接近103%)Petronm(翻了接近130%),其他的都没有翻倍,大约都在30-80%左右,上面的三个都是当年笔者很重很重的仓,接近All in 的情况。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笔者敢在这三个股All In 呢?实际上笔者买股都是喜欢去现场考察,验证下实际情况是否如笔者所看见的,这些公司当时候的股价基本上已经在最低点了,所以在考察和研究过后的信心下,全力买入公司,然后什么都不做(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呢)。除了hengyuan是那么刚好有KYY的助力推股价去到接近19.19,那个时候,看到股价太疯狂了,已经在RM19就卖出了全部。
当你发现你所看见的公司真的因为一些利空的消息,或者他最坏的情况已经逐渐改善了,这个就是你的【黄金机会】,毕竟人生没有多少个10年可以等到这些机会。(相信大家都有遇过这样的情况,但是都不敢买入或者只敢买一些)往往了解公司价值的人才是得到最大回酬的人
其他的公司,笔者用轮股的方式,不断的轮好公司,毕竟真的犯错,至少住的套房也是算豪华套房吧。有股息的套房,笔者也不介意暂时住一下的😊😊
这种方式就是进可攻,退可守。这类似的方式最好用在股价横摆的时候,这样笔者才能把握良机继续不断轮他(人弃我取吧)
就这样,通过【主动收入的复利】+【被动收入的复利】之下(这根本就是双剑合璧啦),笔者就慢慢的累积到不错的资本开启了收股息的这条路。但是笔者偶尔还是有保留30%的资金来满足自身爱赌的性格,继续轮好公司的。
飞机都需要两个引擎,更何况是我们在投资的路上,万一。。。万一。。。大吉利是😬😬,其中一个引擎坏掉的话,我们还有另外一个引擎在操作😊😊
笔者没有像其他小孩一样成绩考到很好,但是笔者坚信努力的人,运气不会差到哪里去的😄😄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by;潇洒马🐎
https://nanainvestklse.blogspot.com/2019/03/blog-pos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