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股市高位,觀察到一些有趣印象,就是同一支股票,同一家公司,股民或資金對它的觀感突然有180度的轉變,借機拿一些例子來討論一下。
談談這些年幾支股票公司的變化,先談匯控,相信大家還記得它自金融海嘯出事後股價一直低迷,低迷期之中也有高有低,就早三兩年,它就經歷了谷底。
當時有不少對匯控不利的消息,包括低息、息差收窄、資金氾濫時它的優勢出不來、狂被監管機構罰款等。以前寫了不少,見《匯控回購有感》及《匯控被罰令股價低迷》,還有巴塞爾協定將會提高標準,見《國際銀行的難處》。差不多壞消息集於一身,經歷漫長的股價低潮,還說買匯控會被人笑。
這幾個月出現不少好消息,例如憧憬加息週期有望把息差拉闊,將會有利一眾銀行股,還有熱錢南下,匯控成為追捧對象之一,資金湧至,北水焦點,有運行了。看見不少推介指現在是買入匯控的時候,因為它將會受惠今次升浪。
前者不利消息纏身,後者全城追捧,作為投資者,定必買入後者而避開前者吧,對不?難道投資者不是買「會升的」,而是買「會跌的」嗎?
前者與後者也是同一家公司,基本面沒多大改變,大概只是大環境的變化。前者股價是40多元,後者股價是80多元,我反而想買前者,想賣後者。
另一支是建行,這三兩年的光景特別大對比。股價經歷頗長的低迷,一直估值不高(其實如今也不算太高),主因眾所周知的問題,包括壞帳、假數、中國債務水平嚴重、增長減慢、中國經濟硬著陸等,一眾內銀賺多少也是阿爺控制,國家機器,想飛也飛不起,不是基金大戶竉兒。
近期的建行似變了另一家公司似的,搖身一變,成為資金熱追的對象。報導提出不少理據,包括加息令息差拉闊、北水南下追捧、中央降準、估值夠平、息率吸引、中國PMI與GDP增幅分析指內地經濟明顯有好轉,內銀是首先受惠的一群。
突然之間,壞帳問題無人提,假數問題無人提,國家機器無人理,其增長仍未有從前般強勁,但中國經濟問題好似消失了。這些觀察在不久前也有討論,見《匯控建行突變硬》。
同樣一家建行,在前者壞消息不斷時,你會買嗎?到後者開始變成基金大戶竉兒,才是追逐對象嗎?大眾對投資理念又會是買「會升的」吧。
前者股價是4元多,後者股價卻是9元多了,計一計,這是一個兩年賺一倍的機會,還未計股息。若倒轉來操作,4元多沽,9元多追買,我不清楚這些追潮、趁勢的理念如何可令投資者累積財富。
還有一家值得談的六福,在2014年零售業出事之後盈利大跌,股價也跟蹤大跌,反覆跌 至2016年的谷低。這三兩年來,自由行數目大減、出現水貨客事件、佔中事件,零售業步入寒冬,整個行業前景不明,更有人提出零售業的結構性問題,就是被 網購打擊,零售業可謂百病纏身,沽的人多,買的人疏。
相比三兩年前,今天零售其實未見極大好轉,一定未回復2014年出事前的輝煌,但各界看似認為最壞時間已經過去了,如今沒有自由行數量減少的問題,亦沒有佔中問題,沒太多人再提網購打擊零售業這個論述,看來零售股相對明朗得多了。
三兩年前的六福處於陰霾之中,不太可能作出投資吧。反而今天再次成為升市其中受惠股,投資者要「寧買當頭起」吧。又要看看,前者股價為13元多,後者股價曾高見$35.6,是一個計及股息,兩年升近三倍的投資機會。
趁勢、找勢頭、追熱錢、買「會升的」,這都是投資方法之一,但細心一點看,出來的結果是低買高賣,還是高買低賣,則要好好探討。依這些概念作投資,從以上的例子中多會選擇投資後者的股票公司,於2015、2016年更不會買股票,今天則會走來買股。
追潮這個操作頗危險,危險在自己危險也不知道,買貴貨還以為自己精明,今天積極考慮入市,問一眾blogger應買什麼股票的網友,在2015、2016年時有否問過這問題?有否想過買股票?
李嘉誠買賣東西很厲害,總在人人不看好時買東西,買入企業,苦苦經營,養大後則於天時 地利人和的利好因素之下把它以高價賣掉,以前「賣橙」賺千億令全城嘩然。我們買賣股票時,不妨也可想想首富的操作理念,在人人都不看好該東西時買入,到人 人都看好時賣出。當然,前提是這東西總要是好東西,若人人以為垃圾,你當寶買回來,但這原來它真的是件垃圾,這結果會很可悲。
談談這些年幾支股票公司的變化,先談匯控,相信大家還記得它自金融海嘯出事後股價一直低迷,低迷期之中也有高有低,就早三兩年,它就經歷了谷底。
當時有不少對匯控不利的消息,包括低息、息差收窄、資金氾濫時它的優勢出不來、狂被監管機構罰款等。以前寫了不少,見《匯控回購有感》及《匯控被罰令股價低迷》,還有巴塞爾協定將會提高標準,見《國際銀行的難處》。差不多壞消息集於一身,經歷漫長的股價低潮,還說買匯控會被人笑。
這幾個月出現不少好消息,例如憧憬加息週期有望把息差拉闊,將會有利一眾銀行股,還有熱錢南下,匯控成為追捧對象之一,資金湧至,北水焦點,有運行了。看見不少推介指現在是買入匯控的時候,因為它將會受惠今次升浪。
前者不利消息纏身,後者全城追捧,作為投資者,定必買入後者而避開前者吧,對不?難道投資者不是買「會升的」,而是買「會跌的」嗎?
前者與後者也是同一家公司,基本面沒多大改變,大概只是大環境的變化。前者股價是40多元,後者股價是80多元,我反而想買前者,想賣後者。
另一支是建行,這三兩年的光景特別大對比。股價經歷頗長的低迷,一直估值不高(其實如今也不算太高),主因眾所周知的問題,包括壞帳、假數、中國債務水平嚴重、增長減慢、中國經濟硬著陸等,一眾內銀賺多少也是阿爺控制,國家機器,想飛也飛不起,不是基金大戶竉兒。
近期的建行似變了另一家公司似的,搖身一變,成為資金熱追的對象。報導提出不少理據,包括加息令息差拉闊、北水南下追捧、中央降準、估值夠平、息率吸引、中國PMI與GDP增幅分析指內地經濟明顯有好轉,內銀是首先受惠的一群。
突然之間,壞帳問題無人提,假數問題無人提,國家機器無人理,其增長仍未有從前般強勁,但中國經濟問題好似消失了。這些觀察在不久前也有討論,見《匯控建行突變硬》。
同樣一家建行,在前者壞消息不斷時,你會買嗎?到後者開始變成基金大戶竉兒,才是追逐對象嗎?大眾對投資理念又會是買「會升的」吧。
前者股價是4元多,後者股價卻是9元多了,計一計,這是一個兩年賺一倍的機會,還未計股息。若倒轉來操作,4元多沽,9元多追買,我不清楚這些追潮、趁勢的理念如何可令投資者累積財富。
還有一家值得談的六福,在2014年零售業出事之後盈利大跌,股價也跟蹤大跌,反覆跌 至2016年的谷低。這三兩年來,自由行數目大減、出現水貨客事件、佔中事件,零售業步入寒冬,整個行業前景不明,更有人提出零售業的結構性問題,就是被 網購打擊,零售業可謂百病纏身,沽的人多,買的人疏。
相比三兩年前,今天零售其實未見極大好轉,一定未回復2014年出事前的輝煌,但各界看似認為最壞時間已經過去了,如今沒有自由行數量減少的問題,亦沒有佔中問題,沒太多人再提網購打擊零售業這個論述,看來零售股相對明朗得多了。
三兩年前的六福處於陰霾之中,不太可能作出投資吧。反而今天再次成為升市其中受惠股,投資者要「寧買當頭起」吧。又要看看,前者股價為13元多,後者股價曾高見$35.6,是一個計及股息,兩年升近三倍的投資機會。
趁勢、找勢頭、追熱錢、買「會升的」,這都是投資方法之一,但細心一點看,出來的結果是低買高賣,還是高買低賣,則要好好探討。依這些概念作投資,從以上的例子中多會選擇投資後者的股票公司,於2015、2016年更不會買股票,今天則會走來買股。
追潮這個操作頗危險,危險在自己危險也不知道,買貴貨還以為自己精明,今天積極考慮入市,問一眾blogger應買什麼股票的網友,在2015、2016年時有否問過這問題?有否想過買股票?
李嘉誠買賣東西很厲害,總在人人不看好時買東西,買入企業,苦苦經營,養大後則於天時 地利人和的利好因素之下把它以高價賣掉,以前「賣橙」賺千億令全城嘩然。我們買賣股票時,不妨也可想想首富的操作理念,在人人都不看好該東西時買入,到人 人都看好時賣出。當然,前提是這東西總要是好東西,若人人以為垃圾,你當寶買回來,但這原來它真的是件垃圾,這結果會很可悲。
這只是價值投資的其中一種玩法,當然亦有很多不同玩法。例如買入穩定增長的派息股,如領展、港鐵,又或者增長強勁的公司,如騰訊,買入並持有,可能更簡單吧。條條大路通羅馬,大家也有自己的一套了嗎?是否在收成期?
http://cpleung826.blogspot.my/2018/01/blog-post_28.html
http://cpleung826.blogspot.my/2018/01/blog-post_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