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了香港旅日攝影大師Jimmy Ming Shum幾個問題。
1. 像他一樣在日本成名的香港專業攝影師有何許人?答案:沒有。
2. 下一步如何?拍電影,正在挑劇本。
3. 你的小朋友有沒有遺傳你的DNA,喜歡創作?答案:有,喜歡剪剪貼貼、繪畫,我們會和他們一起玩。
很好。
前史丹福新生學院院長Julie Lythcott-Haims在TED演講時說到,大部份接受教育的孩子過的是一種「清單式童年」。
從小學到高中,上哪個學校、選什麼科,都是夫婦決定的,父母積極地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但因為過度干涉和呵護,反倒阻礙他們個人能力和興趣的發展。
父母努力確保孩子的安全、健康、吃喝,在他們學習的後方陣營做好全副武裝,搜尋最好的教育資源,讓他們進入最好的學校,最好的班級。當然,最終目的就是期望他們取得好成績。父母激勵他們參加補習班,加入社團,在學習之外獲得其他附屬榮譽和獎項,全面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因為他們認為大學、社會需要這樣的人才。
家長都期望孩子事事做到完美,他們細心地做孩子的導師、掌舵者,精心計畫他們人生的每一步怎麼走,走多遠,孩子人生道路上的一切選擇,他們都會代勞,但是這種「清單式童年」長期下來,會造成什麼影響呢?
一、沒有玩的時間
孩子在玩的過程中,可以激發更多的創造性和潛能,同時還能保持心情愉悅,釋放疲憊感,做其他事,包括學習,自然都能事半功倍。玩,是自我探索的過程,也是交友的好途徑,在與他人的接觸中學會更多的相處之道,這是在課本上無法獲得的能力。
但當生活被學習填滿,孩子就沒有了玩耍的時間,有遺憾。
二、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愛好
那些父母包辦一切的孩子,上高中,他們不會問我喜歡文科,還是理科,他們只會問哪個科目會讓我考上好大學;選擇職業時,也只會權衡利弊,而沒有興趣使然。對於每個孩子來說,興趣愛好能讓他們有更加明確的人生方向,獲取積極生活的能量。只有知道自己的興趣愛好,才能走得更好,飛得更遠,更為重要的是能活得更快樂。
可他們卻被成績壓得喘不過氣來,心理脆弱,人看起來比實際年齡更老積,在高分的焦慮和沮喪中枯萎,自然對這個世界不再抱有期待,反正買不起樓,對任何事情也提不起勁。
三、欠缺生活能力
孩子在專業上的成功取決於小時候做的雜事。事實上,孩子沒有娛樂,也沒有勞累,只有學習。過度的呵護和幫助也致使孩子喪失了基本的生活能力,他們不會主動去計畫、去行動,因為他們過慣了清單式的人生模式,習慣了有人在後面追著跑。
父母給他們一份優秀的童年CV,卻沒有教會他們更好地面對往後的人生。進入大學,屎坑衛生、人際關係處理不來;到了職場,永遠都在等著工作清單,缺乏動力和意識,沒有打掉門牙和血吞的精神,又怎麼在社會生存立足呢?
在清單式人生裡,父母能幫孩子獲得短期的成功,幫他們取得好成績,考上好大學,拿到好Offer,但卻讓他們在自我認知和發展上付出了長期的代價。
Jimmy Ming Shum最低潮時,冇錢開飯,差點患上抑鬱症,瀕臨放棄邊緣,卻因拍照,然後遇上日本攝影大師賞識,紅了。我相信Jimmy哥在日本的業務經營得那麼優秀,因為他擁有一個更快樂的青年時期,創造力和潛能也在無形中被激發了出來。上了自己喜歡的三藩市舊金山藝術學院、紐約Parsons設計學院及普瑞特藝術學院,學了自己感興趣的專業,他的作品被日本清裡攝影博物館「新世代攝影師作品展」及香港文化博物館永久收藏,05年被雜誌《 Surface》評為世界最前衞攝影師之一。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接受教育的方式也不盡相同,適合的才會是最好的。但基本原則是,真正的教育方式,不是過度説明、過度保護、過度指導和過度關懷,過猶不及是自古恒定的真理。
現在香港人人都有iPhone,要拍得到一張照片並非難事,甚至要拍出好的照片也比以往容易得多,但正正如此,我們更需要的,是認真看待攝影。Jimmy Ming Shum學的是攝影、電影製作,但學院訓練出來的人不叫從業員,是藝術家。傳統的家庭很難明白當時他的決定,全家只他一人是這樣,很孤獨,甚至有點自閉。藝術家拍的就和你的不同,因為他們背後有很多的理念在支持。
攝影大師例如篠山紀信、森山大道、荒木經惟,他們的作品不是一兩張,而是用一生去拍攝,用一生去表現他們的理念,他們作品的價值在於此。
科技進步,攝影比以往容易得多,但藝術是從來都困難。在日本,勁的攝影師很多,要不斷進步,還要再追求到完美,這個就是分別所在。學校不是幸福和成功的唯一標準,不給孩子列可怕的清單,選擇什麼大學,讀什麼專業,都讓孩子自主決定,無論擁有怎樣的未來,也必將有所作為。
他說,日本的父母的工作不是讓孩子成為自己期待的那個樣子,而是支援他們做更輝煌的自己,做最真實的自己,也懂得接受那個不完美卻努力不懈,勇往直前的自己,這才是一個孩子成長該有的模樣。
http://oldjimpacific.blogspot.my/2017/07/blog-post_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