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知道人脈很重要,所以有些廢中廢青廢柴非常勤奮的做人脈,他們往往會這樣做,積極的參與各類活動,見人就交換名片、加Facebook、加微信。見到名人或者重要人物必集郵,FB個車頭相換上Elon Musk、Steve Jobs、Mark Zuckerberg及我們偉大領導人毛澤東的合照,而且他們還會常常拎出手機來給你看看。
廢中、廢青、廢柴久唔久喜歡拉一個Facebook Group,微信群,名字一般叫什麼「科技園StartUp行業精英群」,「省港澳南番順英國同學會」,每天早晨準時在群裡說早安、發心靈雞湯。晨早溜溜Tag你,Share一篇佢認為的「好文」給你。過年過節,給所有他覺得重要的人和不重要的發一條相同的祝福短信,比較有心的會在複製的時候改一下前面的名字,以示重視。
和你吹水的時候,會神經質本能的提及他「認識」的一些大人物。如果名字是兩個英文字,Mark Zuckerberg,他們叫Mark,如果名字是三個字的,一般會去掉姓只說名,比如會稱呼馬化騰為「化騰」或Pony。如果你問他Pony是誰?他會一臉驚恐的告訴你:「就是化騰啊,我們都叫他Pony,乜你唔知咩?我昨晚才喺花盃食鐵板燒見到他。」
碰到這樣的廢中、廢青、廢柴我總會好撚驚、會打冷震,敬而遠之。
一個真正的大師,應該投資的是比我們社會地位略低的人,比如說下屬、年輕人,應該盡力的去提攜他們。
一個人要往上走,不但需要上面有人提攜,還需要下面有人支撐,缺少任何一股力量你都是上不去的。蔣介石早年受孫中山提攜一路高升,但是地位並不穩固,因為他缺少下面能夠支撐他的人,後來做了黃埔軍校的校長之後,蔣介石有了自己的班底,中統、軍統那班,這才算是有了根基。提攜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就好比低價買入潛力股,這類股票才是真正能讓人賺大錢的。
在人脈市場當中,那些So Called名人、高端才俊就像是藍籌股,誰都想要巴結他們,但是門檻太高,小投資者怎能攀附的上?你即便花很多錢買了某個Seminar的門票,甚至幸運的在現場和馬雲、馬化騰、馬介休合了張影,那又能怎樣呢?
巴結這事,成本最高,收益最少。
妳們最應該投資兩類人。第一類是和我們層次相仿的人,大家社會地位接近,所處的人生階段接近,做事的時候交集最大,大家之間是一種平等的互助關係。事實上,契弟冇所謂,一般都是一群人一起的,聽說過Édouard
Manet(馬奈)、Paul
Cézanne(賽尚)、Oscar-Claude
Monet(莫内)、Pierre-Auguste
Renoir(雷諾瓦)、Camille
Pissarro(畢沙羅)這些名字嗎?他們都是著名的印象派畫家,150年前他們經常一起在巴黎的Café Guerbois聚會,共同開創了印象派這個新畫派,也共同分享了世界級畫家的盛名。
日本的大師:龜倉雄策、橫尾忠則、宇野亞喜良、田中一光、粟津潔,寺山修司,細江英公、森山大道、荒木經惟、篠山紀信、大島渚、松本俊夫、今村昌平、若松孝、山下洋輔、細野晴臣、山下達郎、阿部薰、小野洋子、草間彌生、三宅一生、川久保玲,全部有族譜可查。
香港的大師?冇噃。沙田有幾匹,英勇大師、英明大師、精英大師,死嘅死,退役嘅退役。
為乜要人脈?說白了,不就是指望人家以後能給你帶來些Jetso嗎。認識人多不等於人脈廣,如果你認識了很多人,但是在需要的時候人家不願意幫你,那你認識那麼多人又有廢柴有撚用咩?所以,人脈法則第一條就是要扭轉以多寡論英雄的人脈觀。Quality, not Quantity。
有人喜歡參加飯局,這類事情投入產出比很低。如果一定要吃,飯局的人數最好控制在4個人以內,超過4個人的談話就沒有內容了。談話內容不局限於工作,如果能夠談及個人經歷、世界觀、價值觀,那最好不過了。一次深交抵得上無數次的泛泛之交。
正如當你成功搭訕了一條女之後,最好在1個月內能約她深交一次,可以請她出來飲雀巢咖啡,最好梗係好似那個「中環劏豬櫈」盧乜人博士,一個星期執幾劑,著舊鞋兼執二攤,又環保又積福,多爽。
美國最著名的老狐狸基辛格非常善於利用平臺來經營自己的人脈。他在哈佛任教期間,曾經主持過一個「國際研討班」暑期項目,每年都有來自世界各國的年輕領袖來哈佛參加這個研討班,這些人當中有很多後來成為了聲名烜赫的大人物,比如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法國總統Valéry Giscard d'Estaing(德斯坦)、以色列總統 Yigal Allon (以他為名的Museum就展出挪亞方舟)、馬來西亞總理馬哈廸,其他人後來也大多非富即貴。
除此之外,基辛格還主持了一份叫《融合》的學術季刊,他利用這個媒體平臺向大人物進行約稿,結交了許多知名人士。
不過這裡要補充一句,雖然平臺給了基辛格很大的幫助,但平臺只是一塊踏腳石,基辛格之所以能和這些人交上朋友,主要還是靠自己的淵博學識,這就是他的被利用價值。
老懵董一生在山寨、克隆基辛格,二人只有一樣嘢相似,就係點解「仲未死」?
http://oldjimpacific.blogspot.my/2017/06/blog-post_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