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平庸的年代,整個產業都沒有大師,什
麼是大師,大師有沒有標準?大師應該是有標準的。竊以為,大師就是在文化上有精深造詣之人,學貫中西、博古通今,有修養、有人品,還要有人格魅力,並運用
自己的知識對社會作出貢獻。真正的大師要有高超的原創能力,而且創造出來的成果具有經典性,也不是靠炒作出來的,更不是山寨得來的。
日本文化第一次入侵香港的時候,每一個領域都有大師,這個時期的日本經濟起飛,加上東京奧運讓大和民族再次抬起頭來;而冷戰、自由與保守對立帶來的衝擊,彷如營養豐富的肥,提供了日本現代文化發展的溫床。
平面設計有龜倉雄策、橫尾忠則、宇野亞喜良、田中一光、粟
津潔等人;劇場運動,有寺山修司集結「天井棧敷」、蜷川幸雄力推「現代人劇場」,鈴木忠志的「早稻田小劇場」、唐十郎創辦「狀況劇場」,細江英公、森山大
道、荒木經惟、篠山紀信等攝影大師默默用自己的角度,替東京留下了帶有濃烈時代鄉愁的美麗身影;大島渚、松本俊夫、今村昌平、若松孝二等人興起了日本電影
史上的新浪潮;On Jazz:山下洋輔、阿部薰、高柳昌行開創了日本爵士樂的新標準;On Fashion、On
Art:小野洋子、草間彌生、三宅一生、川久保玲等人遠走海外,成為日後時尚及藝術領域的代表人物;建築界隨著東京奧運的來臨,黑川紀章、丹下健三等新生代建築師開始走上世界的舞臺;作家三島由紀夫剖腹自殺,成為右翼軍國主義殉道者的代表性人物,爆炸力不下原子彈。
篠山紀信拍這張照片時,當時三島由紀夫四十歲,橫尾二十八歲。1974年,
受到嬉皮文化的感召,橫尾忠則和攝影師篠山紀信共同前往印度朝聖,印度之旅對他的震撼也可由日後創作當中一虧端倪。除了私交之外,工作上的合作至今仍讓人
津津樂道。玩劇團、拍電影、寫小說、各種商品設計合作,橫尾後來也在大島渚執導的電影「新宿泥棒日記」中擔綱主角。幫三島由紀夫的小說設計過封面。這些日
後被視為大師的精英們之間的交流,也讓此時日本藝文界生氣蓬勃,跨界遊戲不亦樂乎。
橫尾忠則(Tadanori Yokoo) 是日本國寶級大師,一九三六年生,廣告界插畫出身,同時活躍於設計、文學、廣告、劇場、音樂、舞踏、電影等,是一位跨領域的藝術家,也是1960、70年代跨界交流撞擊創作火花的代表人物。喜好以流行文化元素與拼貼來創作,被公認為日本Andy
Warhol、Pop
Art藝術領導者之一,行事風格特異卻不減其江地位,至今仍活躍於日本藝壇。
他的海報紅到美國,在1972年MoMA舉辦個展,在紐約和真Andy
Warhol等人相遇,並開始接觸嬉皮文化,延伸到迷幻文化和印度文化的領域,多次前往印度。他的設計可以超乎過去至今的作品,更加凸顯出橫尾的個人感、日記感、故事感、歷史感、神話感、前現代感、情緒感、無政府、諧謔感、慶典感、咒術感、浪漫感、魔術感、殘酷感、虛構感等等色彩。由於媒體炒作的關係,他與諸多雜誌、編輯、攝影師合作,甚至上電視成為流行話題偶像、參與電視劇與電影演出。他對音樂的熱情也讓他有機會和John
Lennon、Santana等知名樂隊相遇,甚至協助製作唱片專輯設計。
橫尾忠則另一個重要代表性在於月刊的美術編輯,從《八卦特集》到到時尚雜誌《流行通信》都擔任重要的美術總監,並與三宅一生合作,設計布料及巴黎時裝周的邀請函。
非
常欣賞橫尾並和他有多次合作的三島由紀夫也說:「橫尾忠則的作品,簡直是將我們日本人內在某些不想面對的部分全都暴露出來,讓人憤怒,讓人畏懼。這是何等
低俗的色彩。恐怖的共通性潛藏在招魂社馬戲奇觀看板色彩的土氣,還有美國普普藝術可口可樂鮮紅容器的色彩之間,引爆我們內在那些自己盡可能不想要看到的情
緒。」
http://oldjimpacific.blogspot.my/2017/06/blog-post_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