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ype something and hit enter

Pages

Singapore Investment


On

剛過去的周末,止凡安排了一個很好的節目,就是出席巴黎兄的課程。以前都有參與過巴黎兄的課程,但當晚意義不同,因為市場先生應邀作了一小時的演說,這是破天荒的分享,形容為blog界盛事絕不為過。





當日我遲了一點到現場,到場時市場先生已經開始了他的分享,我靜靜地進去找個角落安坐,看到市場先生氣定神閒地分享投資理念,同學們又聽得投入,令我感到莫名的興奮。當然,我不應該及不可能把市場先生的所有分享內容都寫出來,還是分享一些令我印象深刻的點子吧。

一直有跟蹤市場先生文章的blog友都會發現,往日市場先生較著重金融股的投資,但近年他的投資方向大改,變成大量投資折讓股,投資理念轉移為施洛斯的投資法。記得曾經在網台影片看過他親述解說這個轉變,而今次他又再一次分享個中考慮。

從前,市場先生較喜歡金融股,主要是看中其多重監管制度。所有上市公司都受證監會監 管,但這一重監管不算什麼,而會計師、核數師的角色又較被動,公司提交什麼數字就核對什麼,作為投資者保障未必足夠。而保險業會有多一個保監會,銀行業又 有銀監會,這都是多一重保障,至少投資者小心之餘,還多了一重主動出擊作監管的機構。

然而,自從金融海嘯之後,因為行業曾經出事,監管機構加重監管力度,同時利率勁低,金融股生意環境不好,再加上歐美等國發窮惡,不斷對這類金融機構追加罰款。金融企業已經沒有以前的盈利能力,還要雪上加霜地成本大增,因此,市場先生也不認為金融類股票在近年有好運走。

採用施洛斯的投資法,這會較適合散戶,因為集中只看資產負債表,大部份公司的表內資產其實變化有限,若選擇一些業務數字簡單的股票作投資,其實風險相對有限。市場先生轉向這投資法之後數年,親身操作,成績不錯,所以越來越有信心。

分享中,市場先生準備了一個列表,內容很有意思,列表顯示了施洛斯跟巴菲特的幾個比較,兩位同是Benjamin Graham的高徒,同是運用價值投資,但細心分析,其實也有很多微妙的分別。

首先是在於負債上,施洛斯不會運用負債槓桿作投資,自己不運用負債之餘,也不喜歡投資於有太多負債的公司。當然,巴菲特也不喜歡負債,但他的旗艦公司巴郡是一家保險公司,當中有大量的保險浮存金讓他運用,其實這也是負債的一種,多了這重槓桿,令巴菲特的回報得以倍大。

有關負債,施洛斯在揀選投資對象時不喜歡負債,這也有一個玄機,因為他喜歡選擇資產折讓股,這些股票即使沒有盈利,也有大量資產或現金,沒太大問題。但若這公司的負債很重,盈利一旦不能維持,負債的利率會慢慢吃掉這公司的資產,本來抵買的股票都變得不太抵買。

施洛斯喜歡「以極好價格買入一般公司」,而巴菲特後期較喜歡「以合理價買入優秀公 司」。這個描述很容易令人看得頭昏腦脹,分辨不到兩者有何分別。其實簡單一點舉例,巴菲特以前買下的可口可樂,近期買入的蘋果公司,這些都是買入時市帳率 偏高,但有很好的盈利能力,還有增長動力,施洛斯是不會買入這些公司的,因為它們始終沒有折讓。

至於年期,施洛斯會等投資項目的價值回歸,平均持有股票四年左右。而巴菲特則會更長期持有,隨時是永遠,因為他深信優質股可以不斷替股東創造價值。從這方面可以窺見到股票於兩位大師心目中的分別,分別很微少,但仍是有的。

投資股票時,施洛斯只看數字,純以數字作研究分析。巴菲特除了看當前數字之餘,還會看 其成長性,亦會理會其管理層。這一點施洛斯曾經作過解釋,因為他認為巴菲特有洞察人和一盤生意的能力,只要巴菲特見過某某,與他交談過,他會大約知道這個 人如何,而他自己卻沒有這方面的能力,所以自謙地說投資就單單看數字了。

而且,巴菲特買股票時會很大手,甚至令自己入主所投資的公司,控制該公司的管理層,這一點的確如市場先生所言,有點離地。相反,施洛斯的投資則沒有這個操作,他真的如一個散戶般只買公司的一點股票,純看數字,不用有超越數字分析的其他操作。

當講到施洛斯的分散投資,而巴菲特喜用集中投資時,市場先生自言今天他所買入的股票與施洛斯的操作差不多,大約有一百支股票左右。他解釋這不是為分散風險而分散,只是見便宜就買,猶如追女仔一樣,見一個靚就追一個,買下買下就一百支了。

相信不少人都聽過「過去的表現不等於未來」、「投資當然是買未來」。但施洛斯提過一個投資哲學很特別,他只看現在,因為他認為今天我買了什麼,就是今天這股票內的資產,談什麼未來如何、願景如何,這全都是徒然。因此,施洛斯買股票從不理會將來,只看今天的交易,付出的資金換了什麼東西回來,又是純看公司內的數字,不作未來預測。這概念與絕大部份的投資者都不一樣,有趣。

既然要投資一百支股票,一個普通的散戶,更不是全職的投資者,怎會看得完所有數字呢?市場先生建議大家可以先選一些收租股,其實這些股票的資產負債表多會很悶,年復年都沒什麼變化,每次只看資產淨值,不用作太高深的分析,其實不難做到。

之後,有同學發問:「資產淨值是否包含無形資產?」。市場先生的回應令我感到他早早已 透徹思考過這個問題,他表示自己喜歡按會計準則的資產淨值作計算,但這個計算方法可以人人不同,大家絕對可以採用不同做法。為何他自己喜歡採納會計準則 呢?因為不依照會計準則,其實出來的結果有好有壞,不少項目有高估或低估的情況。舉例如自用的物業、酒店,都不會按當年市值作出重估,因此資產沒有被合理 提升,一直被低估著。

市場先生所表達的是,資產淨值絕對可以自己計,不是死板,有很多東西可以做,無形資產可以計或不計,未有重估的可以自行重估或按會計制度,投資者亦可永遠以最保守的方法計算。而他自己希望作比較時有一致性,所以多先看會計準則計算結果。

又有同學發問,認為以這方法買入的股票多是細價股,又多是沒有人留意的,怕沒有成交, 到股災時想沽貨也不能。市場先生承認這些多是細價股,成交不多,基金與財演也多不喜歡這些股票。然而,他認為這個市場上還有不少識貨之人,只要這股票有價 值,總有人識貨。情況就似一位靚女用衣巾包著頭出街,沒有人發現她是靚女,但當有一天被人發現時,追她的男生就多得不得了。

這些細價股是有催化劑的,當受基金追擊或賣資產時,股價可以短時間升得很誇張。他舉了一些例子,好像中巴與爪哇,很多年來一直成交低落,但當中巴由於太多資產與現金而被基金追擊,與爪哇在賣資產套現時,成交與股價大升突升,最重要是投資本身是否能夠分析到當中的資產價值。

還有同學問為何這方法只是集中於收租股,市場先生直言這方法其實適用不同股票類別,只 不過每位投資者的能力圈各有不同,而收租股可算是最容易理解的,差不多每位香港人都明白收租類公司的運作。他建議這方法最好選一些簡單的公司,有些公司非 常複雜,複雜可以指其商業模式、產品,亦可以指公司架構,如果一些大型公司,年報內有很多聯營公司與合營公司,要透徹明白這公司的價值絕對不容易,亦未必 能夠做到,因為聯營公司與合營公司的數字不一定需要反映出來。

一口氣聽畢市場先生的分享,離開後收到他問我覺得他講的速度會否太快或太慢?有什麼地方需要改善?我指他的分享節奏適中,但可能不少同學未必明白,如果在巴黎兄課程的尾段才作這分享,同學們應能吸收更多,底子較好的同學就沒大問題。

整體的感覺,一小時太快過了,意猶未盡,而且還看到市場先生準備了很多slides還未分享。今天看看市場先生與巴黎兄的blog,最新文章更新了,看來還有下文,太好了。


施洛斯價值投資擂台班
https://parisvalueinvesting.blogspot.hk/2017/03/blog-post_19.html
http://mrmarketofhk.blogspot.hk/2017/03/blog-post.htm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