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ype something and hit enter

Pages

Singapore Investment


On

咪一日想住投資理財


情景一:每年存1萬元,年收益率5%,連續20年,可以得到多少錢?答案是33萬。
情景二:每年存1萬元,年收益率10%,連續20年,可以得到多少錢?答案是57萬。
情景三:每年存10萬元,年收益率10%,連續20年,可以得到多少錢?答案是573萬。
情景四:每年存10萬元,年收益率20%,連續20年,可以得到多少錢?答案是1867萬。
一句「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激發了港孩對投資理財的熱情,加上不斷地有班蛋散苦口婆心地教人如何通過理財成為人生贏家,40歲退休。
理財致富的真相在本金,本 金太低,得皮零野一個月,連複息和高利率都幫不了你。本金高,早已經致富了。基於此,理財致富是個偽命題。所謂理財,就是錢生錢的過程,有兩要素:本金和 收益,大家關注的重心在收益,計較於收益率的高和低,孜孜不倦尋找高收益產品,不經意忽略了本金的重要性。就像一個人不停地在數位後面加0,一直沒發現0前面原來沒有1,那本什麼Zero to One,原來是理財書。
就絕大多數人而言,會不會理財,體現在收益率上,一般也就差個5%。我們來看看,5%的差異會怎麼改變你的生活。
本金1皮,一年相差500元,改善不了生活;本金10皮,一年相差5000元,依然改變不了生活;算一筆小錢了,賭場馬、食餐飯;本金100萬元,一年相差5皮,問題是,對於百萬資產的人而言,多了5萬元依然改變不了生活。那些認為可以改善生活的人,恰恰沒有百萬本金,5%的收益率對他們而言,帶來的只是500元或5000元的差異。
本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對年輕人而言,最缺乏的恰恰是本金。不過,年輕人不怕死,本金不足,桿杆彌補,一些人開始嘗試Leverage理財,炒窩輪、牛熊。玩上癮,很多人平生第一次體會到什麼是欲哭無淚。
年輕人,莫負好時光,趁年輕,做點正經事,那什麼是正經事呢?一是努力工作,提升自身人力資本。道理大家都懂,廢話不再囉嗦。
全球年輕人都在變窮,貧窮的表面原因是因為財富的匱乏,但其深層的原因是因為社會機會的不平等,過去15年,相對社會總體水準,大學畢業生是一個失落的階層。如果把畢業生當作年輕人的代表,年輕人的確變得更窮了。
香港、台灣收入,2015年,2530歲、3034歲、3539歲三個組群的平均年所得,都低於15年前的水準;同樣,香港《各世代大學生收入比較研究報告》指出,按通脹調整後,不同年代的大學生無論在起薪點或及向上流動的加薪速度,均有明顯下降。作為國家未來的年輕人的狀況,如果變得比我當年更窮,將帶來極大的隱患。
英國The Guardian一項調查,結果發現,除澳洲外,在英、美等幾個經濟體中,年輕人的收入增速遠低於國民收入的增速,並且這些 8090後的年輕人,相比他們父輩年輕的時候賺得更少,也就是說,代際之間財富鴻溝顯著。英國25-29歲年輕家庭的平均可支配收入低於2004-2005年的水準,從當時的3.19萬英鎊下降為3.1萬英鎊。
在法國,沒有穩定工作、沒有住房的廢青有很多。因為找不到全職工作,這些年輕人只能漂來漂去地到處打散工,隨時面臨失業的風險,法國的失業率已達到二戰之後從未有過的高水準。每4個失業者中就有一個不到25歲。《Figaro》報導,該國有1/5的年輕人生活在貧困線下,所以,衍生了咁多恐怖份子。
人賺錢難,錢賺錢易,要提高年輕人致富的機會,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資本充裕起來,而不是畸形地集中在某些行業。由資本來爭奪人才,造成資本的回報相對下降,人力的回報相對上升,年輕人才會有競爭優勢和更多向上流動的機會。
因此,最重要的不是現在的年輕人是否比以前更貧窮,而是他們有沒有機會可以改變這種狀態。香港目前還能夠湊出一流的人才,但再蹉跎五年,就只會剩下二流人才,因為現在的一流人才不是被搶走就是被超越。


一流人才再蹉跎五年,競爭力將下降;二流環境則是政治犧牲經濟的代價;三流心態就是還蠢到相信這政府。一流人才卻還被置放在二流的環境中, 遭受三流心態的箝制。二流的環境,有來自既得利益集團的的抗拒。三流的心態,指的是「老人心態」,老人心態不一定和年齡有直接關係,大學畢業做AOEO,人工三四萬,公務員喎巴X閉,一天天向死亡倒數,喂你26,27歲咋喎。
三十年前也許就是當時的一流心態,舊情綿綿,死抱不放,不管年紀多大多小,抱到現在就是三流的老人心態。例如,現在還有人在懷念1997,渾然不知今天如果還有四小龍,那是泰國、越南、菲律賓、柬埔寨。

http://oldjimpacific.blogspot.my/2016/08/blog-post.htm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