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排隊買火車飛,飛去到窗口說出時間、地點。售票員話:$100,你啱啱俾錢時,突然有人打尖進來,俾錢拿走你的票,然後轉身跟你講:「$100.01元,你買唔買?」你心諗,有冇搞X錯?邊有咁離譜?這種黃牛黨,賺一分錢這些小錢做乜?
但是如果你買的是股票,每日要買進2000億美元,咁黃牛黨幫就可以賺20億美元,一年可以賺上千億。
2014年4月1日愚人節,下午一點半,紐約證券所全部Trader停止所有交易,大家都在睇電視,不是睇Donald Trump,而是睇CNBC財經節目三條友舌劍唇槍辯論「高頻交易」是不是不道德,其中一位是加拿大裔日本人,Brad Katsuyama。
2014年4月1日愚人節,下午一點半,紐約證券所全部Trader停止所有交易,大家都在睇電視,不是睇Donald Trump,而是睇CNBC財經節目三條友舌劍唇槍辯論「高頻交易」是不是不道德,其中一位是加拿大裔日本人,Brad Katsuyama。
Brad自小在加拿大長大。2002年,佢老細RBC加拿大皇家銀行派佢嚟到美國華爾街,因為表現優秀,然後升官,掌控RBC在紐約的股票交易。
2007年同樣嘅怪事發生,電腦螢幕顯示有一萬股的股票要賣100一股,當佢要買的時候,所有買盤突然消失,冇幾耐賣單再度出現,價錢變成了$100.02成交。後來,同樣的情況出現在賣盤。再後來,就有了Michael Lewis的Flash Boy。
什麼是高頻交易?首先是自動化。高頻交易沒有可能用手去做,不在一個時間的水準上,要有很多計算能力,需要強大的電腦,然後是大量的下單,不會像人手一樣,可能每秒,每毫秒,都在交易,是賺一百萬分一秒的錢。
高頻交易基本上就用純的Market Data,因為它本身對資料要求高一點。Market Data是時刻在變的,但Fundamental啊,News啊,一般來說不會時時刻刻在變。FDT其實stands for: Financial Data
Technology。
先介紹幾個時間的概念。我們平時計時,小的單位可能都是以秒,甚至以分鐘記。在秒之下,還有毫秒:千分之一秒。人眨一下眼睛大概就是300毫秒的樣子。
香港到東京的資料傳輸,一個ping大概是30毫秒左右。再往下有微秒,千分之一毫秒,百萬分之一秒。在高頻交易裡面,做一個交易決定大概是10-20微秒,當然可以通過一些硬體的方式做到2個微秒左右。微秒下面還有一個納秒,千分之一微秒。這就太極速了。
眨一下眼睛,350毫秒;高頻交易做1000個Trade Decision,只用15個毫秒。我們常說瞬間,眨眼之間High-frequency trading (HFT)可以做超過一萬次交易決定。所以高頻交易的時間軸是不一樣的,對高頻交易來說,一秒鐘已經太久。
下面是高頻交易的幾個主要策略類型。
Quantitative Trading,顧名思義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Quantitative,一個是Trading。Quantitative跟傳統的人手交易相比,很多東西通過模型去量化,而不是靠直覺。Trading就是跟風險控制緊密關聯,不是人手交易,通過程式化來完成。
Quantitative Trading分很多類,在這裡講一年一個月都可以。Fundamental部分有一些Long Short Equity,有一些Alpha
Strategy。還有一類Pricing
Quant,比如做Option
Pricing,怎樣去定價。(請翻睇Bridgewater Ray Dalio那幾篇)
還有一個類型是純的Market
Data的Quant。也就是說他只看Price和Volume,在Price和Volume上面做的技術分析,純的Market
Data。
當然這個單也包括很多Cancel單,大量的報銷單。有的策略Cancel單很多,可能報了100多萬單,只成交一萬多單。另外就是非常高速。
如何做市?
裡面有很多東西可以談,比如怎麼去控制持倉,風險。還要做很多Prediction。怎樣去Predict Volatility和Price。
這裡面IT問題非常重要,因為競爭非常激烈。怎麼提供更快的報價,怎樣更快的撤單,都是非常重要的問題。FDT在台北、杭州、前海、香港科技園都有IT人。IT的成本很高,因為大家都在競爭,大家都想更快,從Co- Location,到FPGA,現在微波都上了。競爭很激烈。正是因為門檻很高,就是說,這裡面只有幾個大佬都做得比較好,所以剩下的幾家都做得不錯。
對於普通老散來說,做市讓你買賣的差價更小,是有好處的。做市商策略主要目的在市場上提供流動性,去Bid/Ask掛單,讓Bid/Ask收窄,賺取中間的差價。聽起來很簡單,但是有很多模型啊,Risk Control,IT上面的軍備競賽啊。0.01-0.02,100萬分之一秒,那條一口黃牙的什麼酸什麼羊,真係行X開啦。(未完)
http://oldjimpacific.blogspot.my/2016/08/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