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曾说过:“生产力不是一切,但长期而言,生产力几乎就是一切。”
Productivity isn’t everything, but in the long run it is almost everything.
美国联邦储备局主席耶伦(Janet Yellen)于6月21日向国会提交半年一度的货币政策报告时表示,虽然她对美国经济的长期前景感到乐观,但近几年来生产力增长缓慢的情况可能会持续下去。
一、生产力增长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财经刊物《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的专栏作家Philip Coggan在其著作《The Last Vote》中指出,推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为资金(capital)、人力(worker)以及生产力。
要提高生产力,就要以更有效率的方式运用资金和人力。
Philip Coggan表示,由于西方国家的储蓄率不高,加上在“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baby boomers)逐渐退休使劳动人口减少,提高生产力就成了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二、发达国家的生产力增长缓慢
有“末日博士”称号的经济学家鲁比尼(Nouriel Roubini)在其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指出,自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生产力增长就相当缓慢。
然而,在能源、生物科技、资讯科技、制造、金融、国防等领域都有技术性突破的情况下,为何这些国家的生产力没有大幅提高,并改善人们的生活呢?
经济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生产力之谜”(productivity puzzle)。
三、创新科技带来的好处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会显现
《第二次机器时代:智慧科技如何改变人类的工作、经济与未来》(The Second Machine Age: Work, Progress, and Prosperity in a Time of Brilliant Technologies) 的作者Erik Brynjolfsson 和Andrew McAfee指出,新科技所带来的好处,往往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会显现出来。
正因如此,就算人们开发出了新技术,生产力也不会马上提高。
四、生产力提高,工作岗位将减少
Erik Brynjolfsson 和Andrew McAfee在去年接受《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采访时指出,在资讯科技不断进步之下,自动化(automation)和科技能够取代人力,企业对低技术员工的需求随之减少。
简单来说,许多低技术工作将会消失。经济学家将这种趋势称为“看重技术的科技变迁”(skill-biased technical change)。
五、市场出现“赢家通吃”的局面,中产阶级“空心化”
Erik Brynjolfsson 和Andrew McAfee表示,数码科技容易令市场出现“赢家通吃”(winner-take-all)的局面,意即领先业者几乎能独占市场,赚取市场中的大部份利润。
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生产力提高带来了好处,享有成果的可能只是少数人。
Erik Brynjolfsson 和Andrew McAfee指出,在2002年至2007年之间,美国的经济增长所创造的财富,约三分之二归于顶尖1%的富有人口。
由于有越来越多中产阶级(middle class)的工作可能被科技取代,中产阶级“空心化”(hollowing out,意即中产阶级减少)的情况将持续下去。
六、政府应该派钱给人民?
前阵子,瑞士政府举行了公投,以决定是否要每个月无条件派发2,500瑞士法郎给每名成年人,作为他们的每月基本收入。
支持此政策的人士提出的其中一个理由是:由于自动化科技取代了越来越多工作,工作岗位将会变少。
的确,即便生产力提高了,若中产阶级失去了工作,他们又怎么会有钱消费呢?
http://leezaiyu.blogspot.my/2016/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