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ype something and hit enter

Pages

Singapore Investment


On

巴黎兄的直播又邀請到嘉賓了,今次不是什麼行內人,而是另一位悶聲發大財的blogger Rexh兄。Rexh兄近期很少更新他的blog,今次在巴黎兄的直播看到他大談投資理財的想法,理念簡單,感覺良好。




一開始Rexh兄已經說出了自己的投資理念,股票投資多是以收息為主。主要的分析方法都是透過google finance找找,再拿幾支深入研究一番。曾經買過一些面值一元多,一次派出一元的特別息,超過50厘息,嚇倒身邊朋友。

找尋派息股票,Rexh兄很喜歡利用google finance內的功能,原來有一個功能很好用,先輸入一個模擬買賣,所輸入的股票自1999年之後的投資回報成績會自動被計算出來。

可能大家以為這不算什麼的小功能,但因為不少股票在過去多年有不少供股、合股、拆股、派紅股、派息、派股等,多年後要計算所收的股與息都不是容易。


向Rexh兄再深入請教了,希望知道這個功能如何運用,他立即發了whatsapp向我解釋一番,有圖有聲,我試試在這裡組織一下。

先用gmail戶口在finance google登入,開一個投資組合,在投資組合選「編輯投資」,輸入買賣資料,例如假設2000年1月1日買入了某支股票,左下角會有一個「現金」選項, 其實這是記錄買入至今累積所收到的股息,如果想看到詳細每一期所收到的股息,就可以選「成交」,之後就會看到以下的兩張圖,所有過往的記錄都會顯示出來。




原來google finance有這功能,這就方便多了。Rexh兄在查看某股票過往的派息能力時,多會假設1999年買入至今來計算。多年來匯控的股價大跌,常被人指這 是價值投資陷阱。其實,Rexh兄計算後,發現計及期間所收的股與息,匯控的投資至今仍是有賺,他形容就好像買了一些東西,用了十年,之後還在升值。不少 人單看其帳面價格由以前100多元跌到今天50元,就話匯控跌了超過一半,其實值得花點時間看看google finance的計算。

當然,今天結算匯控的成績,仍有不少股票比它好得多,若有眼光選中回報更高的股票,這就更好了吧。另一個例子是中華煤氣這類公司,每年又派息,又送紅股,計算其實質回報,拿這個google finance的功能又是較容易吧。

內銀股,Rexh兄提到建行,原來自建行上市時他已經有買入,當時上市買入股價為$2.35,計算一下建行由2005年上市至2014年大概總共派了$2股息出來,今天的股價大約$5。

Rexh兄如此重視股息,他經常會利用股息再投資的操作來增加自己往後的股息收入。他曾試過新買回來的公司,不久就停派息或減派息,由於他利用了新收回來的股息再投資,於是仍然可以做到股息的增長。

至於,利用股息再投資的操作,Rexh兄不會立即把收到的股息再買入股票,而是先把現金放到一個叫「待熊基金」的地方,其名字很有創意,就是等待熊市到來才入市。早前他也在低位利用「待熊基金」加注了建行。

有關Rexh兄所提出的收股息再投資的時機控制,巴黎兄舉了一個他曾經寫過的例子, 就是利用時機買賣做到比所收的股息更高。這例子就是惠記與路勁,惠記只是一家投資控股公司,主要持有路勁,除此之外差不多沒有其他資產。路勁如一隻公用 股,是一家派高息的公司,一直以來股息都沒有增長。有趣的是惠記可以年年令股息增長,所運用的操作就是把平時收來的股息,留起3成,在低位增持路勁以增大 未來派息能力。

談到對股票的認識,Rexh兄表示有基本了解,但直言不是非常深入,主力會看的地方包括公司持續的派息與盈利能力,分辨當中是否存在「削大腿肉」的派息行為。

對於Rexh兄的收股息概念,感覺操作十分簡單,在很多股市大時代的風風雨雨之下,密密地入貨。好像早前不少人對後市非常擔心,再次提到現金為王的概念,那一邊廂不少如Rexh兄的投資者一於好少理,增持了不少製造未來現金流的資產,操作理念簡單非常。

另 外,Rexh兄指股票的收息組合可以支持他的其他投資,例如物業投資。Rexh兄的物業投資不全在香港,有些在內地市場,更希望長時間持有去享受經濟成 果,但遇到打壓房價,又租不出去的話,所承擔的現金流壓力的確需要支持,股息所產生的現金流令他不用擔心在價格受壓時有沽售的壓力。

這些又是資產配置的想法,每個投資者都有屬於自己的一套,不一定只有股票的,投資作通 盤考慮,跟別人總是不一樣的。記得黃子華在一個訪問中談到棟篤笑,他會繼續搞棟篤笑,因為它可以支持他的其他興趣與理想,例如唱歌。感覺上每個投資者都要 有一套成功的「棟篤笑」,還要有別的興趣與理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ZL1b5rUyC0

http://cpleung826.blogspot.my/2016/03/rexh.htm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