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ype something and hit enter

Pages

Singapore Investment


On


存钱的概念, 由来已久, 也有不少文章谈到和解析了一个人存不了钱的原因.

存股的概念, 则相对较为新颖, 虽然这思想也已经存在了好一段时间, 只是不比存钱来得久.

存钱和存股的最大不同, 应该是钱本身还不算是一种能增值(以外汇形式的存钱法除外)或有效带来现金流的资产, 存钱当然是一个好习惯, 只不过, 如果只满足于把一块钱存下来将它放进扑满的阶段, 无论过了多久, 它还只是一块钱, 而在这段时间里, 到外消费时很多货品的价格会提升不少, 你存下来的一块钱, 其购买力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下降.

所以, 除了存钱, 我们也需要懂得投资, 在当下的时代, 除非你是超高收入的打工皇帝, 否则想单靠把存钱存在银行来达到财务自由是不太现实的. 我们要存的, 不再只是钱, 也要为自己存下资产, 而众多资产的选择之一, 就是存股.

有些人能够存到钱, 却无法存到股, 理由何在?

1)      缺乏耐心~   股票是一种很有趣的存在, 打工族在存钱时可以很有耐心,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最主要收入来源的薪水是每月发一次的, 只要安排好收支水平, 每个月就可以存到钱了, 有了这一层心理意识, 他们愿意长年等待发薪时刻的到来. 同样的, 要他们买屋他们也有耐心等上几年才拿钥匙, 因为他们知道从建楼前的工作, 到建起楼和事后的一堆杂事都需要时间, 所以也不会天天去留意自己的房子又增值了多少.  偏偏来到股票时, 他们就会突然失去耐心, 往往会忽略了股票其实是代表一家公司股份的事实, 而要股份增值, 也需要给时间让公司的生意成长才行, 不过大多人都只能把目光专注在市场每天浮动的数字, 因为心理认知上的错误, 让他们很容易受股价波动影响随意做出交易, 所以很难存股.

2)      爱跟风和轻易听信别人的意见~  在资讯爆炸的现代, 只要你身在投资世界, 无论在现实生活还是网络世界, 总会听到别人发表一些论点和消息, 要是和自己投资的公司有关时, 就会变得很敏感, 只要别人稍微说一些复杂的用词, 就觉得别人很厉害, 能够看到一些自己看不到的东西, 跟着他总不会错.  一些人可以在日常生活精明消费, 买一件便宜的日用品都要货比三家, 努力的省下 一分一毫, 但这些平时辛苦存下来的钱, 却很容易被同一批人在股票市场随意挥洒而去, 轻易让几十年的辛苦积蓄托付于一些自己不明白和不知道的公司, 买进只因为大家和一堆分析家都唱好, 卖出只因为大家都唱坏, 自己缺乏主见的情况下, 就只能随波逐流,  市场情绪变化多端, 今天要你买, 明天就叫你卖; 今天的target price 是4元, 明天就变成2元. 后知后觉的跟风一群, 到最后勿说存不了股, 甚至存下来的钱也可能逐渐消失.

3)      “外人的月亮比较圆”之比较心态~ 即使做了详尽的分析后选中了一只真正的好股来存, 可是, 抱持了一两年后, 自己买进的公司股价仍然闻风不动或只能向蜗牛般攀升, 回酬比定存好不了多少, 与此同时, 却不断听到其他人又从什么什么股快速做了买卖而赚取了丰厚的一笔利润, 不禁产生自我怀疑, 自己当初选择存下来的优质股是否不如想象般好, 最后放不下比较的心态, 结果就毅然放弃了手中的好股. 殊不知, 卖出不久后看到自己放弃的好股终于被市场留意到并暴升, 自己只能暗捶.

4)      贪念的克制~ 也有部分人以独有的眼光买进了好股, 也有耐心等待它成长, 买进后股价也如想像中的持续攀升, 可是, 升到一个地步时, 就会开始害怕失去, 也会开始对纸上盈利虎视眈眈, 这时候占据心灵的, 已经不是存股的初衷, 而是贪念的欲望, 忘记了即使买进的公司股价升了很多, 可是盈利和股息的派发也同步的持续增长, 只看到股价上涨的诱惑, 忽略了必须将上涨后的股价与公司基本层面和生意前景来做比较看其价值有否被高估, 没有发现到有可能即使涨了一载公司价值其实也还算是被低估的状态, 为了贪图眼前的蝇头小利就把存股念头抛诅脑后匆忙将股份卖出锁定盈利, 于是存不到股之余, 也失去了和公司一起成长的机会.

储蓄股票或存股绝不是投资唯一的出路, 更不是说买进后就永远都不可以卖, 想说的是, 给予自己的投资策略一个明确方向后, 就不要轻易被周围环境或言论影响自己的情绪和判断, 想调整策略或想卖出存下来的股也应该有合理的理由, 而不是单纯基于上面提到的几个存不了股的因素就随意抛弃自己身为投资者的独立性. 就好像想花掉存下来的钱也应该是用于理性,必需或计划中的费用, 而非一时冲动性的消费, 避免最后”股票扑满”或银行户口空空如也的时候才满腹疑问的到处问人自己到底遗漏或做错了些什么.

~水星熊~


http://mercurychong.blogspot.my/2016/02/blog-post_16.html
Back to Top